“您这方青铜器纹饰规整,锈色自然,从形制和工艺来看,极有可能是商周时期的器物!” 当重庆市民张先生小心翼翼捧出祖传青铜器,川渝文物鉴定专家的一番话,瞬间点燃了重庆人民广场的气氛。5 月 17 日,2025 年 “5・18 国际博物馆日” 民间收藏品公益性鉴定咨询活动在此火热举行,川渝两地文物鉴定 “大咖” 齐聚,用专业知识为民间收藏爱好者揭开文物背后的神秘面纱,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就此展开。

活动现场,来自四川和重庆的文物鉴定专家组成豪华阵容,采用传统鉴定与科技辅助鉴定相结合的 “双保险” 模式,为民众带来免费且专业的鉴定服务。金属器、陶瓷器、书画、玉石器、杂项五大类别的鉴定窗口前,收藏爱好者们排起长队,手中的藏品琳琅满目,从古朴厚重的青铜器,到精美雅致的书画卷轴,每一件都承载着主人的期待。
在书画鉴定区,一位老者展开泛黄的卷轴,画面上山水意境悠远。专家手持放大镜仔细端详,从笔墨技法、纸张质地到落款印章逐一分析:“这幅画运笔苍劲,墨色层次分明,结合纸张老化程度和印章风格,初步判断是清代中期文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老者听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收藏了大半辈子,今天终于弄清楚它的‘身世’了!”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 “鉴宝” 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文物保护科普课。鉴定过程中,专家们反复强调,文物收藏的核心价值在于挖掘历史内涵与艺术精髓,而非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文化记忆,” 一位陶瓷鉴定专家在点评明代青花瓷时说道,“只有树立合法、理性、可持续的收藏理念,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该活动作为川渝文物鉴定中心暨川渝地区文物鉴定与学术交流联盟的重要实践,彰显了两地在文物领域协同发展的新突破。通过整合川渝两地的文物鉴定资源,活动实现了技术共享、人才互通,为民间收藏市场注入了专业力量。未来,川渝两地计划将此类公益活动常态化,并探索建立线上鉴定平台,让更多收藏爱好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权威鉴定服务。
随着暮色降临,活动现场仍热度不减。从市民们专注聆听讲解的神情中,不难看出民众对文物文化的热爱与渴求。这场公益 “鉴宝” 活动,不仅帮助收藏者解开了心头疑惑,更在川渝大地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它让更多人意识到,守护文物、传承文明,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在川渝两地深化合作的背景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活动走进民众生活,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