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一天突然被叫停,我们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7月5日,山东菏泽的杨芳带着78岁的母亲辗转千里来到重庆,却在手术前夕收到国家卫健委的一纸禁令。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揭开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一场持续多年的争议。记者调查发现,这项被紧急叫停的”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已在百余家企业开展,数千名患者家庭陷入更深的迷茫与无助。

一、手术叫停后的生死时刻
7月4日,杨芳的母亲刚拿到显示”符合手术指征”的脑脊液阳性报告单;7月5日上午9点,医院通知手术取消。这场持续数月的求医之路,在最后一刻被按下终止键。
“我们花了1.5万元做检查,现在检查结果可能作废。”杨芳的声音里透着绝望。更让她焦虑的是,母亲服用的国产药物”甘露特钠胶囊”(GV-971)也已停产。
像杨芳这样的家庭并非个例。重庆的赵丽74岁的母亲已进入病情加速期,”前两年还好,今年记忆力下降特别快,有时甚至会忘记我们是她的子女。”她加入的病友群里,许多人将LVA手术视为”最后希望”。
二、蜂拥而上的医疗机构
这项被紧急叫停的手术,曾是国内医疗机构的”香饽饽”。数据显示,截至叫停前,全国已有超100家医院开展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总手术例数达四位数。
“有些医院根本不具备手术条件。”济南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直言,部分机构将手术包装为”革命性新技术”,甚至出现”100%有效”等绝对化宣传。更荒诞的是,连医美整形机构都在开展这项手术。
技术本身并非新鲜事物。LVA原本用于治疗淋巴水肿,2018年浙江一位医生意外发现其对阿尔茨海默病症状有改善作用。这个”意外发现”点燃了患者家庭的希望,却也导致医疗机构的盲目跟风。
“很多医院擅自改变手术方案。”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秦时强透露,部分机构因技术限制,将吻合纤细淋巴管改为缝合淋巴结,甚至不验证淋巴液流通情况就开展手术。
三、叫停背后的科学争议
7月8日,国家卫健委明确叫停LVA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应用。通知指出,该技术缺乏临床前研究直接证据,安全性、有效性存疑。
但这并非全盘否定。通知同时强调,在具备充分研究证据后,可在严格监管下开展临床研究。这为未来的科学探索保留了空间。
“手术治疗本身是个很好的发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谢兆宏透露,北京、上海专家正讨论组织全国性临床观察。秦时强也期待:”如果能证明手术有效,这可能是诺贝尔奖级的突破。”
不过,济南某三甲医院专家持保留态度:”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最终还是要靠药物研发。”
四、患者家庭的艰难抉择
在科学结论明确前,患者家庭陷入两难。传统药物仅能有限改善症状,新药仑卡奈单抗年费用高达18万元,且仅适用于早期患者。
“我们知道手术不成熟,但愿意当’小白鼠’。”赵丽的话道出万千家庭的心声。杨芳也坦言:”死马当活马医,总比看着母亲病情恶化强。”
专家指出,当前亟需建立更完善的照护体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但科学的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结语】
LVA手术的叫停,暴露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的深层矛盾。在有效疗法问世前,如何平衡患者家庭的迫切需求与科学严谨性?这需要监管部门、医疗机构和患者家庭的共同智慧。正如谢兆宏所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是唯一出路。”对于千万患者家庭而言,科学的曙光或许就在前方,但等待的每一秒都重若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