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佬跨界疫苗遇困:9亿借款压顶,IPO能否救赎中慧元通?》​​


​从建筑工地到疫苗研发实验室,安有才的跨界之路走得并不平坦。这位曾执掌建筑企业的掌舵人,如今带领中慧元通冲刺港股IPO,却陷入流动性危机。9亿借款压顶、单一产品支撑营收、产能利用率低迷……这家创新疫苗企业能否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突围?记者深入调查,揭开中慧元通的生存困境与破局之道。


一、建筑大佬的疫苗野心
安有才的建筑背景为中慧元通带来了独特的基因。这位曾在秦皇岛二建任职十年的工业工程专家,将建筑工程的严谨与高效带入疫苗研发领域。2015年创立中慧元通后,他迅速组建专业团队,引进病毒学专家陈则博士等核心成员,仅用8年时间就推出国内首款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慧尔康欣”。

“建筑行业强调质量和效率,这与疫苗研发的要求不谋而合。”一位接近安有才的行业人士评价道。这种跨界思维让中慧元通在疫苗生产工艺上独具优势,其一号生产园区的三条生产线设计年产能达3000万剂,覆盖流感、狂犬病和肺炎疫苗三大领域。


二、流动性危机:9亿借款压顶
光鲜的产能背后,是中慧元通日益严峻的财务困境。自2021年B轮融资6.9亿元后,公司再未获得公开融资,转而依赖银行借款维持运营。截至2025年3月31日,中慧元通债务总额达9.44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款约4.06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15亿元。

“这种资金缺口在创新药企中并不罕见,但中慧元通的情况尤为紧迫。”医药行业分析师李明指出。公司2023-2024年研发支出高达5.36亿元,远超同期营收。更棘手的是,二号和三号生产园区的建设仍需大量资金投入,预计未来三年内三号园区的利用率将维持低位。


三、单一产品依赖症
“慧尔康欣”的成功商业化为中慧元通带来2.6亿元营收,但也暴露出严重依赖单一产品的风险。2023-2025年3月,公司全部收入均来自这款四价流感疫苗,而同期亏损仍达2.6亿元。

产能利用率数据更令人担忧:2023-2025年3月,流感疫苗生产线利用率分别为30.2%、45.8%和0%。”这反映出市场推广的不足和销售渠道的短板。”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师王芳表示。相比之下,华兰生物等竞争对手已占据国内四价流感疫苗主要市场份额。


四、IPO突围:救命稻草还是缓兵之计?​
此次港股IPO成为中慧元通的关键一搏。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发行1.38亿股,募资用于偿还借款、建设新园区和研发投入。若成功上市,不仅能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更能提升品牌知名度,为后续产品商业化铺路。

但资本市场会否买单仍是未知数。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人张伟指出:”投资者会更关注公司的持续造血能力。单一产品结构、产能过剩风险和持续亏损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结语】​
安有才的跨界实验正处于十字路口。建筑行业的成功经验能否复制到疫苗领域?9亿借款困局如何破解?单一产品依赖如何破局?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中慧元通的未来命运。在创新药行业洗牌加速的当下,这家年轻的企业需要证明:跨界而来的”建筑大佬”,同样能在疫苗赛道跑出加速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