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猫爪草能卖到 1000 多元一千克,现在 60 多块钱都没人抢了。” 河南商丘中药材经营户李佑的感慨,道出了当下中药材市场的剧变。在经历多年疯狂上涨后,2024 年以来,中药材价格迎来 “降温潮”,不仅指数下跌超 20%,部分品种价格甚至 “高台跳水”,跌幅超过 90%。随着炒作熄火,曾经 “比股票还疯狂” 的中药材市场,正逐渐回归理性。

价格 “大跳水”,多个品种跌回 “解放前”
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总指数显示,从 2024 年 8 月到 2025 年 8 月,这一指数从 2198.5 点跌至 1712.63 点,跌幅达 22.1%,回到 2022 年的水平。在市场上,405 个中药材品种价格下跌,占比近八成,其中紫菀、猫爪草、款冬花等 “明星品种” 跌得最狠。
猫爪草的价格堪称 “过山车”。2025 年 3 月,它还以 800 多元 / 千克的高价傲视市场,短短半年就跌至 70 元 / 千克左右,跌幅超 90%。网络上流传的顺口溜形象描述了这种变化:“前年种猫爪,去年开宝马;今年种猫爪,明年穿裤衩。” 同样 “惨跌” 的还有紫菀,2023 年 9 月价格高达 110 元 / 千克,如今仅 8、9 元 / 千克,连高峰时的零头都不到。
亳州市中药材种植协会会长张启岭分析,这轮降价是市场的 “自我纠偏”。“前几年有些品种涨得太离谱,现在跌得多也正常。” 他举例,亳州的白芍、白芷等大品种曾因价格虚高引发种植热潮,如今随着产能释放,价格自然回落。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冬瓜子、射干、白术等品种价格均大幅下跌,曾经被炒高的 “泡沫” 正在破裂。
从 “疯狂” 到 “降温”,背后原因有哪些?
中药材价格的 “急刹车”,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首当其冲的是供需失衡的逆转。前几年价格暴涨刺激了种植户的热情,“看到别人种啥赚钱就跟风” 成了常态。以猫爪草为例,因其半年就能收获,且高价时一亩地能卖近 10 万元,各地纷纷扩种,导致今年产量激增,供远大于求。
炒作资金撤离也是重要原因。亳州经营户董文龙坦言,前几年中药材被游资盯上,“少了就是宝,多了就是草” 的规律被放大,不少品种价格脱离实际价值。如今随着市场监管加强和投资热情消退,炒作泡沫破裂,价格自然回归基本面。
此外,下游需求疲软也加剧了价格下行。江西樟树经营户孙晔提到,经济大环境影响下,药厂采购量减少,“越是掉价,下游越不敢囤货,形成恶性循环”。而疫情期间因 “止咳功效” 被热炒的紫菀,随着需求回归常态,价格也失去了支撑。
种植户 “几家欢喜几家愁”,下游企业松口气
价格暴跌,最直接的冲击落在种植户身上。那些在高价时跟风扩种的农户损失惨重。“去年租地、买种子花了不少钱,今年卖价连成本都不够。” 一位种植紫菀的农户无奈地说。但对坚持长期种植的农户而言,价格回落也并非坏事。张启岭认为,“高价不持久,低价也不长久”,理性的价格才能让行业可持续发展。
下游中药企业则迎来 “及时雨”。前几年中药材价格飙升,让中成药企业成本压力陡增。如今随着原材料降价,企业盈利空间有望改善。健民集团在调研中就表示,中药材行情回落有利于降低成本,“价格波动有周期性,回归理性对全产业链都好”。
对于市场未来走向,从业者普遍认为需要 “慢慢消化”。董文龙说:“现在产量太大,只能等药厂和饮片厂慢慢消耗库存。等种植户减少种植,供需平衡了,价格自然会稳定下来。”
结语:告别 “炒作时代”,回归价值本质
中药材价格的大起大落,本质上是市场规律与非理性炒作博弈的结果。当 “种药材发大财” 的幻想破灭,当游资撤离、种植户回归理性,中药材市场才能摆脱 “暴涨暴跌” 的怪圈。
如今,随着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不仅能减轻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也能让种植户认识到 “跟风有风险”。未来,只有建立在供需平衡、质量可靠基础上的价格,才能让这一传统行业行稳致远。毕竟,中药材的价值在于疗效,而非炒作的数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