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星企业家沦为谣言靶子:流量狂欢下,谁在为造谣买单?

2025 年 5 月,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在朋友圈无奈自嘲:”以前要努力证明零跑活着,现在零跑发展好了,我还要证明自己还活着。” 这条配有医院体检报告的动态,源于一场荒诞的 “创始人去世” 谣言。几乎同一时间,香港歌手陈奕迅因新冠演唱会延期,竟被造谣 “抢救无效”,逼得他在社交平台晒出与家人的视频报平安。当明星与企业家频繁沦为谣言靶心,这场始于流量狂欢的闹剧,正在撕开网络治理的深层痛点。

一、死亡谣言:流量时代的 “黑色产业链”

打开搜索引擎,”企业家去世”” 明星猝死 “等词条每隔数月就会登上热搜:2024 年雷军” 移民加拿大 “、2023 年董明珠” 被带走调查 “、2022 年科比” 复活传闻 “…… 这些看似随机的谣言,实则暗藏套路。某 MCN 机构前员工透露,造谣团队会精准捕捉公众人物动态:陈奕迅确诊新冠、朱江明出席财报发布会,这些公开信息经拼凑加工,配合” 内部人士爆料 “”临终视频” 等虚假素材,就能在短时间内炮制出惊悚话题。

更令人警惕的是技术赋能下的谣言升级。AI 换脸技术让 “朱江明抢救画面” 以假乱真,语音合成技术模仿陈奕迅语气说 “告别感言”,某短视频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 AI 生成的谣言视频同比增长 370%,且传播峰值集中在工作日晚间 8-10 点 —— 正是用户活跃度最高的 “流量黄金期”。

二、双重伤害:从个人危机到社会成本

谣言对公众人物的伤害早已超越个人层面。零跑汽车在朱江明 “被去世” 当天,港股股价暴跌 6.8%,投资者热线被打爆;陈奕迅演唱会主办方收到 3.2 万条退票申请,临时增加的安保成本超过 200 万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社会信任体系的侵蚀:某调研机构问卷显示,62% 的受访者表示 “看到企业家谣言会怀疑企业财务状况”,45% 的粉丝承认 “多次被谣言消耗后,对明星动态产生信任疲劳”。

企业家与明星的双重身份困境尤为明显。朱江明作为创业者,其个人形象与企业品牌深度绑定,一条谣言可能动摇合作伙伴信心;陈奕迅作为文化符号,健康谣言直接影响演唱会产业链,从场馆租赁到周边销售均受波及。这种 “连坐效应” 让谣言成为商业竞争与流量博弈的 “低成本武器”。

三、治理困局:当 “造谣零成本” 遇上 “辟谣跑断腿”

面对愈演愈烈的谣言潮,受害者的辟谣之路充满艰辛。朱江明团队花费 3 天时间调取 12 家医院就诊记录、联系 50 多位合作伙伴发声,才遏制住股价跌势;陈奕迅团队向 37 家平台提交 200 余份证据,才删除 90% 的虚假视频。而造谣者却隐匿在虚拟账号背后 —— 某警方数据显示,2024 年查处的网络谣言案件中,78% 的账号使用虚拟 IP,60% 的注册信息为伪造。

法律追责力度与谣言危害程度严重不匹配。根据《网络安全法》,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最高可处 10 日拘留及 500 元罚款,而某造谣团队曾靠一条明星谣言获得 80 万点赞,换算成商业价值超过 50 万元。这种 “收益远高于风险” 的现状,让不少人铤而走险。更棘手的是 AI 技术带来的认定难题:生成式 AI 生成的内容,难以界定是 “创作” 还是 “造谣”,导致多地警方出现 “立案难、取证难、追责难” 的 “三难” 困境。

四、破局之路:从技术反制到社会共治

破解谣言困局需要多维度发力。技术层面,百度、阿里等企业已推出 “AI 谣言识别系统”,通过动态语义分析和生物特征识别,将谣言拦截准确率提升至 92%;法律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 “利用 AI 生成虚假信息最高可处 500 万元罚款”,深圳等地试点 “谣言举报区块链存证”,让造谣者无处遁形。

更重要的是构建社会共治体系。某短视频平台推出 “谣言粉碎机” 专栏,邀请朱江明、陈奕迅等公众人物直播辟谣,单场直播科普触达 3000 万人次;上海成立 “网络治理志愿者联盟”,5 万名网民成为谣言监测 “前哨站”。正如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刘多所言:”治理谣言不是某个人的战斗,而是需要技术、法律、公众共同编织的安全网。”

当朱江明在财报会上展示 “活着的证据”,当陈奕迅在镜头前比出 “平安” 手势,这场持续多年的谣言攻防战仍在升级。从明星到企业家,从个体伤害到社会信任危机,谣言的破坏力早已超越娱乐八卦范畴。破解 “造谣零成本” 困局,既要靠技术赋能的精准打击,更要建立 “造谣必究、传谣连责、信谣可查” 的治理闭环。正如零跑汽车法务部在起诉造谣者时所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某个人的名誉,更是整个网络空间的真实与清朗。”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或许只有让每个造谣者都为自己的键盘行为付出代价,才能让网络世界回归应有的理性与温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