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将至,心理体检和抑郁症筛查再度成为关注焦点。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这与2020年“抑郁症筛查进校园”紧密相关。多年来,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心理体检和抑郁症筛查在实际推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且不能只局限于抑郁症,还有两类更危险的精神心理障碍亟待关注。

“心理体检”“抑郁症筛查”属于精神心理领域的“二级预防”,旨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抑郁症虽是筛查重点,患病率数据却可能低估实际情况。去年国家卫健委公布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约为2%,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报告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其中重度抑郁占7.4%。并且,大众所说的抑郁症有时可能并非真正的抑郁症,人格障碍和“微笑型抑郁症”极易被忽视,但危害极大。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者易出现出格行为,突破公序良俗底线,伤害他人,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中的杨某某。偏执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习惯将不如意归咎于他人,失去理性时可能做出极端报复行为。而“微笑型抑郁症”能让看似阳光乐观的人突然崩溃自杀,海南某中学学生李某栏、网传上海某中学学生的悲剧令人痛心。此外,学习障碍往往是精神心理障碍出现之前的征兆,校园“心理体检”也应将其纳入筛查清单。
然而,心理体检落地困难重重。国内精神心理健康专业人才严重短缺,2020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仅有2.9名精神科医生,远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儿童精神科医生更是不足500人。同时,AI时代对青少年心身健康影响巨大,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降低,若仍以传统方式相处,孩子易与父母产生矛盾冲突,情绪障碍易被误诊为双相障碍。但国家相关政策未充分考虑AI时代因素。
面对心理体检的诸多问题,父母不能将孩子心理健康“外包”给学校和外界。父母要主动学习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成为孩子的“心理体检官”。传统心理学知识低效,可能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如今虽有“精准AI”可提供高效解答,但仍需不断完善。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治疗手段治标不治本,精神心理障碍与家庭系统密切相关,父母掌握精准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家庭治疗”,才能帮助孩子康复,降低复发风险。
此外,父母要认识到“症状学诊断”的局限性,掌握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和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在孩子出现早期征兆时及时识别、干预,避免问题恶化。同时,父母要采用科学、有智慧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一级预防”,消除病因,让孩子远离心理疾病。在AI时代,父母必须摒弃低效知识,用精准心理学知识为孩子的心灵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