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记忆长河中,三岁前的经历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大多数人对此时期的记忆一片空白。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记得三岁前的事呢?近期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团的部分真相。

近期,一项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家Tristan Yates等人开展的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一岁大的婴儿其实已经具备形成记忆的能力。这一发现挑战了我们以往认为婴儿记不住事是因为海马体(储存记忆的关键脑区)未发育完善的观点。
研究团队让26名4月龄至2岁的婴幼儿完成一项需要记忆的任务,同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他们的大脑。研究人员先给儿童观看2秒的陌生面孔、物件或场景的图片,测量其海马活动,1分钟后再让他们看相同图片并再次测量。结果发现,婴儿看新图片时海马活动越强,再次看到该图时注视时间越久,而婴儿通常会更长久地观看熟悉事物,这表明他们正在记起之前看到的东西。研究团队在海马脑区的后部观察到了最强的编码活动,此区域与成年人回忆时相关性最强。并且在12个月龄以上的孩子中,这种记忆编码效应更加强烈,说明海马编码个体记忆的能力是不断发育的。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英国剑桥大学的行为神经科学家Amy Milton评价道,很难获得来自这么小的孩子的数据,该研究明确支持了未成熟的海马也能编码某种形式的情节记忆这一观点。
那么,为什么成年人记不住生命最初几年的事呢?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不是因为婴儿时期无法形成记忆,而是唤醒记忆存在困难。一种很酷的可能性是,这些记忆其实一直保留到成年,只是我们无法提取它们。Tristan Yates表示,成年人记不住三岁前的事可能是回忆上的问题,最初储存记忆的方式与大脑提取记忆时使用的搜索提示或关键词不匹配。婴儿期的体验与长大后截然不同,成年后的大脑会把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放入具体背景并分类,比如从爬到走的过程就会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大鼠研究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持。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神经科学家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激活了成年大鼠体内编码婴儿期记忆的神经元,证明了这些记忆一直存在。虽然不能在人身上进行同样的实验,但这为人类婴儿期记忆从未丢失提供了有力的间接证据。
综上所述,三岁前记忆“失踪”并非是记忆未形成,而是我们在成年后难以提取这些记忆。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我们或许能找到唤醒这些珍贵记忆的方法,揭开三岁前经历的神秘面纱,让我们重新找回那段被遗忘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