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13 – 15岁孩子的家长,想必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曾经那个贴心乖巧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间变了模样,变得情绪多变、对抗性强,对父母的关心不屑一顾,甚至恶语相向。同事李姐就为此红着眼睛诉苦,儿子刚过13岁生日,就因为嫌她提成绩退步,直接摔碗回房,这让她不禁怀疑自己养了个“白眼狼”。其实,这并非孩子“没良心”,而是他们进入了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

13 – 15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大脑处于“情绪油门强,理性刹车弱”的状态,这导致了三大表现。其一,情绪极易波动,幅度是成年人的3倍;其二,面对问题,冲动行事的概率会提高40%左右;其三,对批评极度敏感,听不得一点贬低自己的言语。而且,孩子大脑中负责理解他人表情的区域灰质明显偏低,从生理上就无法正确感知父母的关心。所以,孩子并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对,而是大脑结构限制了他们“善解人意”。面对发飙的孩子,家长千万别硬刚,不妨试试以下三招。
第一招:借力打力。在青春期孩子眼中,同学的地位往往比父母高得多。他们渴望同龄人认可,更愿意把真心话分享给朋友。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好朋友入手,像楠楠妈妈,即便觉得闺女的新朋友放学去逛街不太好,还是主动打入孩子社交圈。给闺女送零食时,也给朋友带一份;节假日邀请这些父母顾不上管的孩子来家里吃饭。久而久之,朋友们接纳了楠楠妈,还会反过来影响孩子。闺女就因为朋友的劝说,早早回家,还提到妈妈对她的关心。只要真诚关心孩子的朋友们,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就能成为家长的助力,给孩子积极影响。
第二招:情绪分流。当孩子出现问题,批评指责往往只会激化矛盾。比如孩子初三学习态度不认真,家长若说“你怎么又不认真,这都初三了,你这学习态度哪个高中你能考得上”,孩子很可能暴怒摔门而去。不如用“我 + 信息”代替“你 + 指责”,像“我担心成绩再下滑,会对你造成更大打击,需要我跟你一起想想办法吗”,引导孩子启动理性脑思考如何改变现状。还可以试试十分钟冷静法,给孩子情绪降温时间;或者用便条沟通,把说不出口的话写下来贴在冰箱上,如“这次考试你前进了两名,妈妈很骄傲,也特别心疼你,这一个星期熬夜累了吧?想吃什么好吃的,妈妈给你做”。这些技巧能巧妙地把情绪洪水分流到理性河道,充满智慧地解决问题。
第三招:责任转移。家长别过度担心孩子的成绩、老师的态度和朋友的选择,把责任交还给孩子自己,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撤除保护伞,不帮忙请假、不帮忙打车追校车;赋予权力,孩子自己省下的时间自由支配;老师批评、迟到扣学分就够了,不额外增加惩罚。孩子只有品尝到各种行为的自然后果,才会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承担责任。
“没良心”的青春期终将过去,孩子总会长大。但青春期这几年怎么度过,会影响孩子最终的人格和三观,家长在这期间一定要谨慎对待,运用智慧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特殊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