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健康版图上,糖尿病犹如一头凶猛的“巨兽”,正悄然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最新《糖尿病地图集(2025)》报告显示,全球成年人口(20 – 79 岁)中,11.1%(即每 9 人中就有 1 人)患有糖尿病,超过 4 成的人竟浑然不知自己已患病。更令人担忧的是,IDF 预测到 2050 年,每 8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个(约 8.53 亿)将患上糖尿病,增幅高达 46%。而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有一个更为隐匿且危险的阶段——糖尿病前期,正像一个“沉默的杀手”,悄然逼近。

糖尿病,本质上是血液中葡萄糖(血糖)水平异常升高的疾病。正常情况下,我们消化食物时,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作为全身细胞的能量来源。餐后血糖升高会促使胰腺释放胰岛素,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打开细胞大门,让葡萄糖进入并被利用,血糖水平随之回落。然而,糖尿病的发生打破了这一平衡。1 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失,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只能在血液中堆积。2 型糖尿病更为常见,始于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胰岛素“钥匙”失灵,细胞无法有效吸收葡萄糖,胰腺为维持血糖正常会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期超负荷运作后逐渐“疲劳”,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终导致血糖失控。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阶段,意味着身体的血糖调节机制已出现异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它是 2 型糖尿病的“前奏”,却也是最具干预价值的阶段,及时发现并调整,甚至可以逆转这一进程。医生通过血液检测诊断糖尿病前期,常用指标有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空腹 8 小时后测量,正常水平低于 5.6mmol/L(100mg/dL),5.6 – 6.9mmol/L(100 – 125mg/dL)为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前期的一种类型),≥7.0mmol/L(126mg/dL)则可能确诊糖尿病(需非同日两次检测确认)。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低于 5.7%;5.7% – 6.4%为糖尿病前期;≥6.5%则可能为糖尿病(需排除贫血、溶血、慢性肾病等干扰因素,并结合临床判断)。
糖尿病前期往往“悄无声息”,但也有一些轻微异常可能是它的信号。比如易疲劳,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口渴与尿频,血糖轻度升高时,肾脏排出多余葡萄糖带走大量水分;伤口愈合变慢,高血糖影响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功能;皮肤反复瘙痒,高血糖导致皮肤组织糖含量升高。这些信号容易被忽视,却可能是糖尿病前期在“报警”。
45 岁以上人群,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此外,遗传与家族史、种族、生活方式(肥胖、缺乏运动、高糖高脂饮食)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几率。
糖尿病前期虽可逆,但放任不管,约 10%的患者会在 1 年内发展为 2 型糖尿病,一生中风险高达 70%,还可能提前潜伏并发症。不过,通过科学干预,多数人可以恢复正常血糖水平。生活方式调整是核心手段,包括每周至少 5 次、每次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纤维、选择优质蛋白质、避免含糖饮料,若超重减轻 5% – 10%的体重,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药物辅助。
如果发现自己有疑似症状,或属于高风险群体,应立即就医检查,定期监测血糖,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牢牢掌握健康的主动权,别让糖尿病前期悄然吞噬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