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理苍山那片曾被赞为人间仙境的土地,蒙上了一层悲痛的阴影。一个 8 岁的自闭症男孩在参加夏令营时不幸走失,经过多日揪心的搜寻,最终被发现时已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社交媒体瞬间被铺天盖地的讨论淹没,有人为孩子的离世泪目,有人对夏令营的管理失责愤怒声讨,还有人对家长送自闭症孩子参加 “独立营” 的决定满是不解与质疑。然而,在这些复杂情绪交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 大众对自闭症的认知,仍停留在极为浅显的层面。

自闭症,这个在生活中常被提及却又鲜有人真正了解的词汇,被许多人简单地等同于 “不爱说话、性格内向”。有人天真地认为,自闭症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会融入社会,症状也会随之消失。于是,当看到自闭症孩子参加 “独立营” 时,有人不假思索地觉得这是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世界的好契机。同时,也有人坚信自闭症源于父母关爱缺失,将孩子托付给 “独立营” 简直不可理喻,而此次孩子走失的悲剧,更是被认定为夏令营关爱不足的铁证。但残酷的现实是,这些看似合理的直觉,与自闭症的科学真相背道而驰。
从科学角度来看,自闭症并非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一类极为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症,专业上称之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受复杂基因与环境因素影响,自闭症孩子的大脑神经结构在物理层面就与正常孩子存在显著差异。就拿语言障碍来说,对于常人而言,听到 “苹果” 一词,大脑能迅速构建出一个色泽红润、圆润饱满且可食用的水果形象。可在许多自闭症孩子的大脑中,语言 “解码器” 却出现故障,他们听到的只是毫无意义的声音,无法将其与实际事物建立联系。当你说 “把苹果给我” 时,他们接收到的是一串无法理解的音节,即便你手指苹果,他们也难以领会意图。正因如此,许多自闭症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或者习惯重复他人话语,这其实是他们努力学习语言的艰难尝试。
在社交方面,常人依靠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能够敏锐感知他人情绪,比如看到他人欢笑,自己大脑中负责笑的区域也会被激活,从而产生共情。但部分自闭症孩子因基因缺陷,这一系统无法正常运转,他们难以解读他人的眼神、表情与肢体语言。你生气地说 “你真是气死我了”,他们会困惑于你为何说自己 “死了”;你开怀大笑,他们却在苦苦思索笑点所在;你摇头叹息,他们只好奇你的脖子为何摆动。在他们眼中,日常社交就像一本无字天书,并非不愿与人交往,而是根本无法理解交往的意义。
此外,自闭症孩子常伴有刻板行为,如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或对某一玩具极度执着。这并非他们故意为之,而是由于大脑缺乏有效过滤机制,感官信息过载让他们陷入巨大焦虑。这些刻板行为,实则是他们在混乱世界中寻求秩序的自我调节方式,就像在嘈杂环境中捂住耳朵一样,通过重复动作或专注特定事物,获取可预测的安全感。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数据,美国每 45 个孩子中就有 1 个患有自闭症,而中国官方数据显示,这一比例约为 1/150。巨大的数据差异背后,并非中国人对自闭症 “免疫”,而是我国早期筛查体系尚不完善。美国广泛应用 M-CHAT-R 等筛查量表,能在孩子 18 – 24 个月大时就识别出早期征兆,而我国许多家长对此不够重视,导致不少孩子直到小学因社交和行为问题才被关注,还有大量症状较轻的孩子被误判为淘气、孤僻等,使得实际患病人数被严重低估。苍山走失的男孩,或许只是自闭症群体中的冰山一角,还有无数症状隐匿的孩子,亟待社会给予更多关注与理解。
这场令人痛心的悲剧,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关爱自闭症儿童,绝不能停留在口号层面,深入了解他们的疾病特点、生活困境,推动早期筛查普及,才是给予他们温暖与希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