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年轻人猝死频发:无预警悲剧背后的心血管危机》​​

“35岁的哈萨克族歌手朴翔因心梗猝逝,38岁的中山大学副教授刘一阳疑似心梗离世……疫情后,中青年人猝死的新闻愈发频繁,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骤然消逝,敲响了健康的警钟。猝死,这个曾经看似遥远的词汇,如今正以惊人的频率降临在年轻人身上,为何曾经健康的他们,会毫无征兆地遭遇不幸?”

疫情后猝死:发生率飙升与年轻化并存
从医学角度而言,猝死病因复杂,主要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类。其中,心源性猝死占比超80%,由心脏原发疾病引发,是我国每年约55万心源性猝死事件的主因。而令人忧心的是,18 – 35岁人群在心源性猝死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12%飙升至2024年的28%,呈现出两大显著特点——猝死发生率飙升以及猝死年龄年轻化。

这些看似健康的年轻猝死者,往往具有“无病史、无预警、进展快”三大特征,这使得发病风险预警难度极大。大部分猝死由心源性猝死导致,如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而患者大多不自知患有器质性心脏病。

年轻人猝死的主因:心血管创伤与病毒感染
在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因素中,先天性心脏结构性异常占青年猝死的30%以上,像肥厚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布鲁加达综合征等。而后天获得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和主动脉夹层也占据重要比例,其中冠心病在近20年呈明显年轻化趋势,30 – 40岁冠心病患者在心梗总人数中占比达43%。

疫情后年轻人猝死率上升,背后是心血管受到重大创伤却未被察觉。新冠病毒感染的目标受体是ACE2,而这类受体在心血管中分布极为广泛。曾经备受关注的疫苗以及新冠感染,都与年轻人心血管健康问题有着直接关联。病毒感染后,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潜在损害,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增加猝死风险。

关注心血管健康:知晓状况与科学调理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疫情后如何了解自身心血管健康状况,以及怎样科学调理恢复健康,成为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

首先,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是关键。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能够帮助发现潜在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对于有家族心脏病史、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提高检查的频率。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合理饮食,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营养食物的比例。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循环。同时,要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学会管理压力,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精神紧张,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戒烟限酒也是保护心血管的重要措施。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过量饮酒则会对心脏和血管造成直接损害。

年轻人猝死频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了解心血管健康状况,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科学调理,才能有效降低猝死风险,守护生命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