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五年双位数增长的液态奶业务,曾是蒙牛稳稳的 “压舱石”,支撑着其在乳业市场的领先地位。但 2025 年上半年,这颗 “压舱石” 却意外 “松动”—— 液态奶业务收入同比下滑 11.22%,成为蒙牛唯一业绩下滑的板块,直接拖累集团营收同比下降 6.9%。在乳业行业面临 “2008 年以来最严峻挑战” 的当下,执掌蒙牛一年半的总裁高飞,正带领企业通过瘦身减负、发力 B 端市场寻找新出路,这场 “自救之战” 的成效,将决定蒙牛能否重新稳住大盘。

液态奶下滑拉低营收,行业困境与竞争压力双重夹击
2025 年上半年,蒙牛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财报:集团总收入 415.67 亿元,同比下降 6.9%;归母净利润 20.5 亿元,若剔除联营公司现代牧业亏损带来的 5.4 亿元拖累,净利润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财报中最刺眼的数据,当属液态奶业务的表现 —— 收入 321.92 亿元,同比减少 40 亿元,这是该业务首次成为集团唯一下滑的板块。
细分来看,液态奶内部呈现 “冷热不均” 的态势:低温业务连续 21 年保持市场份额第一,鲜奶业务增速超 20%,但占比更高的常温业务却陷入下滑。蒙牛总裁高飞在业绩会上坦言,常温奶面临 “销量和综合价格均低个位数下降” 的压力,“全面复苏还需要时间”。
这一困境并非蒙牛独有,而是行业性难题。正如高飞此前所言,中国奶业正受困于 “品类多元化不足、供需均衡性矛盾、产业链韧性较小” 三大顽疾,叠加消费需求疲软,不少乳企面临 “任务高、动销差” 的困境。更让蒙牛焦虑的是竞争对手的表现 ——2023 年至 2024 年,蒙牛与伊利液态奶半年收入差距从 30 亿元缩小至 6.26 亿元,但 2025 年上半年,这一差距又被拉大至近 40 亿元,竞争压力陡增。
瘦身减负降本增效,告别 “大规模收购时代”
面对业绩压力,高飞上任后的 “瘦身计划” 成效逐渐显现。2025 年上半年,蒙牛业务经营费用总额同比下降 7.1% 至 138.14 亿元,其中销售及经销费用减少 10 亿元,降至 116.14 亿元,降幅达 8.4%。费用的精细化管控,推动集团经营利润率同比提升 1.5 个百分点至 8.5%,经营利润同比增长 13.4% 至 35.4 亿元,经营性现金流更是同比增长 46% 至 28 亿元,展现出 “降本增效” 的显著成果。
更具标志性的是蒙牛对 “低效资产” 的剥离。2025 年 8 月,蒙牛子公司雅士利国际将新西兰奶粉工厂 100% 股权出售给新西兰 a2 牛奶公司,交易对价 2.82 亿新西兰元。这一动作被视为蒙牛告别 “大规模收购时代” 的信号 ——2013 年蒙牛斥资 124 亿港元入主雅士利,却未能实现奶粉业务的突破,反而因雅士利业绩波动多次计提商誉减值,累计超 48 亿元。如今出售其海外资产,既是对过往战略的调整,也是聚焦核心业务的重要一步。
押注 B 端市场,以奶酪和专业乳品开辟新增长曲线
在液态奶短期难寻突破口的情况下,蒙牛将希望寄托在了 B 端市场。据华泰证券测算,2024 年中国 B 端乳制品市场规模已超 400 亿元,预计 2028 年将达 703 亿元,且国产替代趋势明显。高飞上任后,迅速将烘焙、茶饮、咖啡等 B 端场景列为战略重点,不仅与星巴克、霸王茶姬等头部品牌达成战略合作,还专门成立 “奶立方” 事业部,加上旗下妙可蓝多的 B 端团队,形成 “双团队作战” 的布局。
奶酪业务成为蒙牛进攻 B 端的 “尖刀”。作为中国奶酪市场份额超 38% 的龙头,妙可蓝多 2025 年第一季度餐饮工业奶酪收入增速超 30%,黄油、稀奶油销量显著增长,原制奶酪也获得大客户认可。蒙牛财报明确提出,要推动妙可蓝多从 “产品销售商” 向 “专业乳品服务商” 转型,并以妙可蓝多与爱氏晨曦两大品牌协同,抢占 B 端高潜力市场。
此外,蒙牛还在加速高附加值产品的创新,试图打破国内乳业 “依赖进口固态乳制品和高端原料” 的现状。高飞在业绩会上表示,欧美成熟市场固态乳制品占比约 50%,而中国乳业在黄油、炼乳等领域仍大量进口,“这既是短板,也是未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方向”。
新闻总结
2025 年上半年,蒙牛遭遇液态奶业务首降的挑战,“压舱石” 松动让集团营收承压,但通过降本增效和剥离低效资产,企业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反而有所改善。面对行业困境,蒙牛押注 B 端市场,以奶酪业务为核心开辟新增长曲线,同时聚焦高附加值产品研发,试图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提升” 的转型。不过,B 端市场竞争已趋激烈,液态奶复苏仍需时间,蒙牛能否在这场 “自救之战” 中重塑优势,不仅关乎其自身地位,也将影响中国乳业的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