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金融浪潮下,消费贷正悄然成为一些挣 “死工资” 群体眼中的新机遇,一场围绕着消费贷的 “羊毛” 追逐战,正在火热上演。

今年 3 月,29 岁的采矿工程师王树,迎来了人生中一次特别的 “金融冒险”。一直以来,王树在西北地区一家能源企业拿着稳定的工资。一次偶然刷短视频,听到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他笃定黄金价格即将上涨。起初,他用两个月工资买入黄金,随后,又将工作四年来寄回家的 20 万工资取出加仓。然而,金价持续攀升,王树仍想继续投入资金,可手头已无余钱。
在焦急时刻,王树刷到了消费贷的消息,“原来还能借鸡生蛋”,这一念头瞬间点燃了他。他迅速行动,3 月 31 日上午,跑了三家银行,一心只为贷到款买入黄金。前两家银行无法立刻提款,直到第三家省级商业银行,不仅有 2.8% 的低利率,还能即刻放贷,最高额度达 86 万。为了躲避 “抽贷” 风险,王树选择直接提取纸钞,每天限额 20 万,他连续取了三天。操作最后 10 万时,柜员的询问让他差点情绪失控。钱一取出,他便存入另一家银行,马上用于购买黄金。在这期间,他还接到四大行的贷款推销电话,又成功申请了 30 万。资金未到账时,他向亲戚借钱先买黄金,等消费贷资金到位再偿还。
王树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像他这样拿着稳定工资的人纷纷分享自己申请消费贷的经历。有人晒出自己成功申请到的贷款额度和低利率,还有人精心整理出攻略,对比各大银行消费贷产品,从利率高低、还款方式性价比,到征信要求宽松程度,一应俱全。一位北漂宝妈,在消费贷利率下调的窗口期跟风贷款,想帮老公还房贷,却在操作时遇到资金转不出去的难题,只能发帖求助。
35 岁的蔡丹,在金融行业工作十年,面对消费贷利率下调,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是置换房贷的绝佳机会。没有丝毫犹豫,3 月 24 日,利率下调的首个工作日,她便前往银行申请消费贷提额,成功贷款 50 万,用于给父母的养老房提前还贷。房贷利率 3.3%,通过这次操作,她预计能省下 25 万。而在操作一周后,看到利率回调的消息,蔡丹为自己 “薅到这波羊毛” 深感庆幸。近两年,降薪 60% 的她,时刻有着危机感,不放过任何精打细算维系现金流的机会。这次提前还贷,她还特意留了 35 万未还,只为利用首套房房贷每月抵扣 1000 元应纳税金额的政策。
在这波消费贷热潮中,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大门并非向所有人敞开。东莞的贷款中介朱建斌表示,三月末,每天能接到五六个客户咨询消费贷,但高信用门槛将许多人拒之门外。一些客户因网贷数额增多、查询次数被记录,或是负债过高,即便面对诱人的低利率消费贷产品,也只能望而却步。
四川的何怀真,作为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经理兼自媒体贷款咨询师,近期咨询消费贷的人数比以往多了至少三分之一。他发现,客户群体大多是国企、央企员工,或是有事业编制的人员,甚至不少公务员也参与其中,他们的公积金基数大多在 5000 元以上,被何怀真总结为 “穷得稳定” 的一群人。高校老师周萌,凭借老师身份和 20 万公积金,轻松在建设银行贷下两笔共 30 万消费贷,用于偿还房贷和丈夫此前炒股的消费贷。在同事眼中,周萌思想开放,她常教导同事用消费贷还房贷,却无人敢尝试。
然而,这场看似诱人的消费贷 “盛宴” 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4 月 18 日,王树发现自己一笔 30 万的消费贷额度突然被冻结,原因是 “短期内过度融资”。尽管钱已取出换成黄金,但这一突发状况还是让他心有余悸。同时,监管部门也多次强调,消费贷只能用于消费,严禁违规流入投资、炒股等领域,一旦被发现,不仅要提前收回贷款、加收罚息,还会影响个人信用评级。
挣死工资的人追着消费贷薅羊毛,这一现象背后,是人们对财富增值的渴望,也是在经济环境变化下对生活成本的精打细算。但在这场与金融产品的博弈中,风险与机遇并存,如何在合理利用金融工具的同时,规避潜在风险,成为每个参与者必须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