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遇上科普:一场重构科学传播的智能革命,2027 年智能终端普及率将超 70%

2025 年 9 月,首个 “全国科普月” 的热潮中,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为科学普及领域注入了一剂 “强心针”。当 “人工智能 +” 的技术浪潮与科普需求碰撞,传统科普 “滞后、单向、统一” 的传播模式正在被打破 ——AI 大模型让科普内容生成效率倍增,智能推荐实现 “千人千面” 的精准服务,人机协同推动 “研普同步” 成为可能。这场科学普及的智能革命,不仅重构着知识传播的形态,更将在 2027 年迎来关键节点:届时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70%,科普主阵地将全面延伸至每个人的生活场景。

“过去做一篇科普文章,从选题、查资料到撰写审核,至少需要一周时间;现在用 AI 大模型辅助,整合前沿科研成果、生成通俗易懂的图文内容,3 天就能完成。”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总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战钊在谈及 “人工智能 + 科普” 的变革时,以实际案例展现技术带来的效率飞跃。传统科普长期受限于 “科研在前、科普在后” 的线性模式,往往等科研成果发表数月甚至数年后,才能转化为公众易懂的内容;而 AI 的介入彻底打破了这一壁垒 —— 通过实时抓取全球科研文献、解析复杂学术数据,AI 可快速提炼核心信息,再结合不同受众的知识背景生成适配内容,让 “科研成果发布即科普内容上线” 的 “研普同步” 成为现实。

《意见》将 “人工智能 + 科学技术” 列为六大重点行动之首,明确提出要 “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这一要求在科普领域落地时,催生出多元的人机协同应用场景。在内容生产端,AI 不仅能批量生成图文、短视频、互动 H5 等多形态科普作品,还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量子物理、基因编辑等晦涩概念转化为 “生活类比”—— 比如用 “快递分拣系统” 解释 AI 算法,用 “细胞工厂流水线” 说明蛋白质合成;在传播端,智能推荐算法可根据用户年龄、职业、浏览习惯精准推送内容,为中小学生推送趣味科学实验,为老年人推送健康养生科普,实现 “千人千面” 的个性化服务;在效果评估端,大数据分析能实时追踪科普内容的阅读量、完播率、互动率,甚至通过答题测试判断受众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为后续内容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意见》规划的推进,科普主阵地正从科技馆、博物馆等实体场所,加速向移动设备、智能家居等场景延伸。按照目标,2027 年我国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将超 70%,2030 年这一比例将突破 90%。这意味着未来每个人的手机、智能音箱、智能电视都将成为 “私人科普顾问”—— 孩子对着智能音箱提问 “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就能获得语音 + 动画的生动解答;老人通过智能电视观看健康科普时,AI 可自动放大字幕、放慢语速;甚至在驾驶途中,车载 AI 也能根据用户兴趣推送天文、地理等科普音频,让碎片化时间成为 “科普学习时间”。

不过,“人工智能 + 科普” 的发展之路并非毫无挑战。战钊特别指出,AI 生成内容的 “幻觉问题” 与算法偏见是两大核心风险 ——AI 可能会编造看似合理却不符合科学事实的 “伪科普”,也可能因训练数据偏差,导致某些群体的科普需求被忽视。为此,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成为关键:一方面需组建 “科学家 + 科普工作者 + AI 工程师” 的三方审核团队,对 AI 生成内容进行科学性校验;另一方面要优化训练数据,确保涵盖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科普需求,避免算法 “偏爱” 热门领域而忽略小众学科。此外,战钊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科研伦理的探讨仍需人类主导 ——AI 可传递知识,但无法替代科学家分享科研过程中的挫折与思考,也无法引导公众对科技发展进行批判性思考,“人机协同的核心,是让 AI 做‘效率工具’,让人类做‘价值引领’”。

在首个 “全国科普月” 的背景下,“人工智能 + 科普” 的探索已迈出坚实步伐。这场智能革命不仅让科普更高效、更精准、更普惠,更在重塑公众与科学的关系 —— 从 “被动接收” 到 “主动探索”,从 “理解知识” 到 “参与创新”。正如战钊所说:“科普工作者要主动拥抱 AI 技术,既用好它的便捷与高效,也守住科学的严谨与温度,让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真正‘比翼齐飞’,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注入智能动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