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是“副业”!科学家苟利军:让科研成果“活”在公众视野里》​​

​​当电影《星际穿越》里黑洞、虫洞的科幻设定引发全民热议时,很少有人知道,背后有一群科学家正努力将“高冷”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大众能听懂的语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便是其中之一——从参与翻译解读影片的科普读物,到用“全球拼接望远镜为宇宙拍照”的比喻讲解黑洞照片,再到担任《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他用十余年时间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科普之路。在他看来:“科普绝不是科研之外的点缀,而是科学家必须承担的责任。”

​​近年来,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日益高涨,科学家从实验室走向公众舞台已成趋势。但如何打破“科研论文”与“通俗表达”之间的壁垒,让前沿成果真正“活”在大众视野里?苟利军的经历给出了答案。

他的科普之路始于2014年。彼时刚回国不久的苟利军,恰好遇上《星际穿越》热映掀起的宇宙讨论热潮。了解到影片背后有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撰写的科普读物后,他参与翻译了中文版。“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科学与文化的‘再解读’。”这次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科普不是可有可无的“副业”,而是科学家传递科学魅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天文学家,苟利军始终在科研与科普间切换角色。他尝试用生动比喻破解专业术语——讲解黑洞照片时,将几百位科学家合作的全球望远镜阵列比喻为“全球拼接拍照”;介绍系外行星“凌星法”时,形容“像小飞蛾飞过灯泡让灯光变暗”。这些贴近生活的类比,让深奥的天文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媒介融合是他破壁的另一把钥匙。他与团队制作黑洞主题短片,用动画演示黑洞形成与观测原理,吸引年轻人留言:“原来黑洞不是遥不可及的名词!”担任《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执行总编后,他策划“中国天眼”“郭守敬望远镜”等专题报道,让科研成果通过权威媒体传递温度。更跨界担任《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将天体物理学规律融入剧情,在文化载体中激发大众科学兴趣。

但科学家做科普并非坦途。许多人困惑:“科研已很忙碌,为何还要花时间科普?”苟利军坦言,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疑问。但实践中他发现,准备科普讲座、撰写文章的过程,反而倒逼自己梳理复杂逻辑,让科研思路更清晰。“科普不是负担,而是科研的反哺。”

2024年《科普法》修订,将每年9月设立为全国科普月,从法律层面强化了科普的重要性。苟利军认为,这不仅是对科学家科普工作的认可,更是应对“伪科学”泛滥的社会责任。“当公众理解科学价值,会更支持科研投入;当政策制定者懂科学,决策会更理性——这是科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何进一步“破壁”?苟利军总结出实践经验:语言上,善用比喻、故事和影像降低理解门槛;时间上,通过团队协作和数字平台分担压力。他呼吁,科研机构应将科普纳入评价体系,科学家需与媒体、教育工作者合作,形成“科研+传播”合力。

从翻译科普读物到策划天文专题,从拍摄短片到担任电影顾问,苟利军用行动证明:科普不是科研的附属,而是其价值的延伸。今年首个全国科普月来临之际,这位天文学家坚定表示:“科学家应主动拥抱科普,让科研成果走出论文,点燃公众科学热情,让科学精神在社会生根发芽。”这不仅是他的个人信念,更是新时代科学家群体的共同使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