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每月正常通话,却因‘长期静默’被停机?”云南的张女士(由丈夫杨先生代办业务)遭遇了一件糟心事:原本使用多年的中国移动手机卡,在2024年12月将月租从百元降至19元最低套餐后,于2025年7月21日突然被停机。运营商给出的理由是“公安反诈要求,手机号长期静默”,但杨先生提供的通话记录显示,停机当天手机仍有正常通话。更令人气愤的是,移动拒绝提供详细通话详单核对,仅愿赔偿19元月租,而杨先生因多次申诉无果,已将赔偿诉求从“一年基础月租”逐步加码至“9年基础月租”。这场看似简单的停机纠纷,揭开了运营商服务与用户权益保障之间的深层矛盾。

杨先生的妻子张女士这张手机卡,此前月租为100多元或99元,一直使用正常。2024年12月,为节省开支,杨先生将套餐调整为19元/月的最低标准。然而,今年7月21日,手机突然停机。起初杨先生以为欠费,缴费后却发现手机仍无法使用,且停机期间无任何来电提醒。他拨打10086咨询,客服仅含糊回应“手机使用异常”,拒绝说明具体原因。由于该号码用于接工作电话,停机导致工作受阻,杨先生多次联系移动要求正面答复,却屡遭拒绝,对方仅提出赔偿19元月租费。
杨先生提供的停机当日通话记录显示,手机仍有正常通话记录,这与移动声称的“长期静默”明显矛盾。他进一步质疑,移动还曾表示“打了境外电话”,但张女士一直国内生活,从未接打过境外号码。杨先生要求移动调取详细通话详单核对,却被拒绝。此后,他向工信部、云南省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中国移动服务质量监督热线10080等多方申诉,却始终未得到满意处理结果。无奈之下,杨先生采取“加码诉求”策略——每次移动拒绝合理解释,他就将赔偿诉求增加一年基础月租,至今已要求9年赔偿。
9月2日,杨先生再次联系移动。工作人员称,停机是因“近期诈骗案件频发,号码长期沉默,可能存在异常呼叫、高危设备使用等情况”,依据公安要求需做人证一致复核,但仅愿以话费形式退还19元月租。对于杨先生提出的“月租高时未停机,降为19元后却被停机”的质疑,工作人员表示需记录后由技术部门回复,但始终未给出明确答案。截至发稿,云南移动宣传人员的回复仍未送达。
针对此事,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分析指出,若杨先生描述属实,移动公司的行为存在多重不合理之处。首先,移动与用户之间存在电信服务合同关系,根据《民法典》,运营商应按约定提供服务。停机前未充分告知、停机理由与用户实际使用情况不符,可能构成违约。其次,通信记录虽属个人隐私,但用户有权知晓停机真实原因,移动拒绝提供通话详单核对,侵害了用户的知情权。再者,若以“公安反诈”为由停机,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保障用户申诉权利。而移动此次处理方式简单粗暴,未给予合理解释和申诉渠道,有失妥当。
赵良善表示,尽管用户难以直接证明“降资费与停机有关联”,但仍可就无故停机行为维权。他建议用户通过三途径维权:一是与运营商协商,要求提供详细停机依据及数据,并赔偿合理损失;二是向工信部、通信管理局、消协等部门投诉;三是通过法律诉讼,要求运营商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经济损失。但维权过程中可能面临举证困难,如证明停机对工作造成的具体损失,用户需尽可能收集通话记录、业务往来证明、工作受阻证明等证据,以增加胜诉概率。
这场“19元套餐停机风波”,不仅暴露了运营商在服务流程中的漏洞,更凸显了用户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当“降费套餐”成为停机理由,当“反诈”成为模糊解释的挡箭牌,运营商需要反思: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尊重用户的知情权与合法权益?而对于用户而言,维权意识的觉醒与法律武器的运用,将是守护自身权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