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中的智能手表:禁与不禁之间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智能手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伙伴,它集便捷通讯、精准定位、健康监测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深受大众喜爱。然而,对于怀揣军旅梦想的人来说,智能手表能否带入军营,却有着复杂且严格的规定。

前不久,第 74 集团军某旅组织交班会前,一幕场景引发关注。新入职的机关干事小林,像往常一样戴着具备无线联网功能的智能手表走进会议室,却被部队管理科参谋马肃当场指出并要求放入保密柜。这看似简单的一幕,背后反映的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军营管理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

该旅部队管理科参谋严新表示,以往,智能手机的使用管理是部队关注的重点,经过长期规范,官兵们已能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但近年来,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迅速流行,给部队管理带来了新挑战。这些设备看似小巧,却功能强大,不仅能无线联网,还能发布用户位置信息、记录运动轨迹,甚至同步接收短信微信。这就意味着,一旦使用不当,个人信息乃至部队涉密内容都极易暴露,引发严重的失泄密事件。

为应对这一问题,第 74 集团军某旅依据条令条例和相关保密规定,积极采取措施。他们首先对常见的可穿戴设备进行全面梳理归纳,组织官兵深入学习,认清其潜在风险,将抽象的法规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变得具体化,让官兵们真正理解其中利害。同时,以连为单位定期开展智能设备教育活动,加深官兵认识。在管理层面,该旅严格对照条令条例,对可穿戴设备进行登记备案,实施统一管理。

不过,并非所有部队对智能手表都采取完全禁止的态度。陆军第 80 集团军某旅就有着不同的做法。新修订的共同条令施行后,他们按照条令要求,对官兵的智能电子设备进行实名登记。官兵的智能手表都有专属 “电子身份证”,手表背后贴有记录手表型号、联网情况、使用人姓名等信息的塑封卡片,相关信息也同步录入管理系统。在使用时间上,明确规定连队官兵在休息日、节假日和由个人支配的课外活动时间,可以使用私人智能电子设备,其他时间则以班、排或者连队为单位集中保管。在某连宿舍,还专门设置了智能电子设备专用充电柜,用于存放官兵的手机、手表、手环等设备。这种管理方式,既满足了保密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兵的生活需求。在该旅,不少官兵在休息时间会佩戴智能手表进行健身,手表实时记录的心率、热量消耗等数据,能帮助他们科学调整训练节奏,还能自动生成训练分析报告。

由此可见,关于当兵能否带智能手表,并没有一刀切的答案。不同部队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保障军事安全和满足官兵合理需求之间寻找平衡。但无论如何,军人在使用智能手表等智能电子设备时,都必须将国家安全和军事保密放在首位,严格遵守部队的各项规定,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军旅生活和军队建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