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件力作绽放岭南!一场跨越水墨与瓷韵的艺术耕耘

当宣纸上的水墨氤氲遇上瓷胎上的釉彩流转,当江南文人的雅致笔触碰撞岭南名城的开放气质,一场关于 “耕耘” 的艺术对话在中山美术馆悄然启幕。5 月 17 日,“美在耕耘” 孙海宁国画与陶瓷艺术展盛大亮相,113 件精品力作如星子落满展厅,在勾勒山水花鸟的灵韵间,诉说着一位艺术家五十余载深耕不辍的匠心传奇。

步入展厅,迎面便是孙海宁笔下气势磅礴的山水长卷,墨色浓淡间,层峦叠嶂似在云雾中舒展;转角处,瓷板画与陶瓷作品相映成趣,釉色窑变在器物表面幻化出独特肌理,传统书画的笔墨韵味与陶瓷艺术的火痕窑韵完美交融。这场展览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艺术生命沉淀的见证 ——53 件国画、5 件书法、13 件瓷板画、42 件陶瓷作品,每一件都凝结着创作者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探索。

“艺术之美源于脚踏实地的耕耘。” 中山美术馆馆长肖伟在开幕式上的致辞,精准道出展览的核心要义。从艺五十余年,孙海宁师承国画大师齐白石弟子韩不言,在山水、花鸟、书法及瓷绘领域潜心钻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既承袭了传统美学的精髓,又融入时代精神的气象:花鸟灵动鲜活,似要破纸而出;山水雄浑壮阔,尽显天地苍茫;陶瓷器物则在火与土的淬炼中,诉说着东方美学的含蓄与深邃。

此次展览选址伟人故里中山,更赋予其特殊意义。作为岭南文化重镇,中山既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又秉持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这与孙海宁作品中 “江南文人雅致” 与 “时代精神张力” 的融合不谋而合。正如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高卉民所言:“艺术家应该永远走在耕耘的路上。” 孙海宁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宣纸与瓷胎上践行着这份艺术初心,其作品中展现的不仅是技法的精湛,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担当。

开幕式现场,温情一幕将艺术与城市的联结推向高潮 —— 孙海宁将精心创作的国画与陶瓷作品赠予中山美术馆与中山书画院,这份跨越地域的艺术馈赠,既是对岭南文化的致敬,也象征着艺术交流的薪火相传。而随着收藏证书的传递,这场展览不再只是艺术品的陈列,更成为文化对话与精神共鸣的桥梁。

从水墨丹青到瓷釉窑变,从江南烟雨到岭南热土,“美在耕耘” 展览不仅是孙海宁艺术生涯的精彩缩影,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生动注脚。当观众驻足于这些凝聚心血的作品前,触摸到的不仅是艺术的温度,更是一位耕耘者对美的永恒追寻。据悉,展览将持续至 5 月 27 日,中山美术馆的展厅里,这场跨越水墨与瓷韵的艺术之旅,正静候更多观众共赏 “耕耘之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