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钱却换来恶劣体验,学校和研学基地到底有没有‘猫腻’?” 近日,厦门一学校研学活动引发家长强烈质疑,从 “图片与实物不符” 到 “人身安全存隐患”,一系列尖锐问题将学校与研学行业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美好初衷遭遇信任危机,这场风波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深层矛盾?

家长的质疑清单触目惊心:宣传图中的研学基地山清水秀,现实却是环境脏乱;本应寓教于乐的旅程,却让孩子 “花钱找骂”;更令人担忧的是,地处山中的研学地点被指威胁人身安全。面对这些质疑,学校迅速回应,坚称宣传图片均为实景拍摄,费用由家委会监督,且基地经教育局认证、安全措施完备。学校还特别解释,个别工作人员沟通不当已被处理,但这份详尽的回应,似乎并未完全平息家长的怒火。
这场争议折射出研学市场长期存在的多重乱象。一方面,部分学校在组织研学活动时,确实存在流程不够透明的问题。尽管学校强调家委会参与,但一些家长仍抱怨 “事前不知情,事后不理解”。若能将账目明细、活动安排等信息提前公开,或许能避免许多误解。另一方面,研学行业鱼龙混杂,部分机构为牟利压缩服务成本,导致 “上午九点出发,下午一点返回” 的敷衍式研学屡见不鲜。教官态度粗暴、课程设计空洞等问题,也让家长对研学质量产生质疑。
值得深思的是,家校之间的沟通裂痕在此次事件中显露无遗。有学校无奈表示,即便公布了所有账目,仍有家长选择投诉;而家长则认为,学校习惯 “一言堂”,缺乏平等对话。这种信任缺失,使得研学活动从 “开阔眼界的好事” 变成了 “敏感的雷区”。更有观点指出,投诉者身份存疑,研学市场的复杂性可见一斑。
然而,全盘否定研学的价值同样不可取。与传统春秋游不同,研学承载着 “实践育人” 的时代使命,旨在让学生在行走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对于青少年而言,适当的校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但如今,过度投诉正让学校陷入两难:若因噎废食,学生将失去宝贵的学习机会;若继续推进,又可能面临更多质疑。
这场风波给学校、家长和研学行业都敲响了警钟。学校需进一步完善沟通机制,让家长深度参与研学筹备;研学机构应提升服务质量,杜绝虚假宣传;而家长也需理性看待研学,避免因个别问题否定整体价值。唯有多方携手,才能让研学真正回归育人本质,让 “行走的课堂” 不再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