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音乐逆势增长的密码:在理解用户这件事上,它做对了什么?

当网络娱乐方式日益多元,用户注意力被不断稀释时,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总收入 84.4 亿元,同比增长 17.9%;调整后净利润 26.4 亿元,同比增长 33.0%。在线音乐订阅收入达 43.8 亿元,付费用户增至 1.244 亿,超级会员规模突破 1500 万。在行业普遍面临增长压力的背景下,腾讯音乐的稳健表现,不禁让人追问:在理解用户这件事上,它究竟做对了什么?

答案藏在 “内容与平台一体两翼” 的战略里,更藏在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捕捉与深度回应中。在内容供给端,腾讯音乐深谙 “音乐是连接用户的核心纽带”。它不满足于曲库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多元合作触达不同圈层用户:与 The Black Label、H MUSIC 合作丰富 K-pop 内容,续约汪峰、邓紫棋等华语音乐人并探索共创模式,为国内外艺人提供定制化支持。这种 “广度 + 深度” 的内容布局,让不同音乐偏好的用户都能找到归属感。以韩国艺人 G-DRAGON 权志龙为例,其回归专辑《Übermensch》在腾讯音乐首发,世界巡演中国澳门站吸引超 3.6 万名观众,而超级会员的门票优先购权益,更是精准击中了粉丝 “想亲临现场” 的核心诉求。

平台体验的打磨,则体现了腾讯音乐对用户 “听感升级” 需求的敏锐洞察。随着硬件设备的迭代,用户对音质的要求早已从 “听见” 进阶到 “听清”“听出差异”。腾讯音乐在这一领域持续发力:酷狗音乐的 “一键强音 2.0” 功能,解决了手机外放音量过高时的失真问题;蝰蛇 HiFi 音质借助 AI 声场优化技术,让用户感受高保真音乐的纯粹质感;AI 多音色生成技术还被应用到合唱场景,提升互动体验。这些技术创新,看似是细节优化,实则是对用户 “追求更好听感” 这一底层需求的深度回应。

对场景化需求的挖掘,进一步拓宽了用户连接的维度。车载音乐场景正经历类似智能手机的演化,用户从 “有音乐听” 转向 “听好音乐”。腾讯音乐迅速与吉利、小米等车企合作,将高音质体验延伸至车内;在超级会员权益中,除了高品质音乐畅听,还涵盖数字专辑、艺人周边、演唱会门票优先购等,覆盖了用户 “听、看、互动、收藏” 的全链条需求。这种 “不止于听” 的服务设计,让用户从 “听众” 变 “观众”“歌手”“乐迷”,实现了情感连接的深化。

商业模式的创新,则是理解用户需求后的自然结果。过去,在线音乐平台多依赖单一的会员订阅,而腾讯音乐通过超级会员体系,将用户分层运营:针对深度音乐爱好者,提供蝰蛇 HiFi 音质、数字专辑畅听等专属权益,推动单个付费用户月均收入(ARPPU)从 10.7 元提升至 11.7 元。这种 “按需付费” 的模式,既让用户觉得 “物有所值”,又为平台打开了增长空间,形成良性循环。

腾讯音乐的实践证明,理解用户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从内容供给到体验优化、从场景覆盖到权益设计的全链条动作。它不只是在 “卖音乐”,更是在 “构建与用户的情感连接”—— 当用户能在平台上找到喜欢的歌曲、体验到极致的音质、参与到偶像的活动中时,自然会选择留下。这或许就是腾讯音乐在注意力经济时代逆势增长的核心密码:以理解为基石,让每一次服务都精准触达用户内心,最终实现 “以关系反哺增长”。

未来,随着用户需求的持续迭代,腾讯音乐的 “理解之路” 仍在延伸。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始终把用户放在核心位置,它就能在变幻的市场中持续找到自己的增长轨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