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春,当短剧顶流柯淳在《无线超越班 3》中透露 “日薪 2 万” 的片酬时,抖音直播间里 AI 生成的 “霸总” 正以每分钟更新 3 部的速度抢占流量 ——《AI 总裁的替嫁新娘》单集播放量破亿,制作成本却不到真人短剧的 1/20。这场真人与 “伪人” 的行业暗战,在资本狂潮与技术革命的交织下,正改写着千亿规模的短剧市场格局。

一、真人短剧的 “明星化” 困局:从 300 元到 2 万的魔幻涨价
柯淳的报价单,是真人短剧演员 “造富神话” 的缩影。2021 年还在为 300 元日薪抢戏的横漂们,如今头部主演档期已需提前两个月预约,片酬普涨 30%。《好一个乖乖女》出品人透露,头部演员片酬两年翻十倍,而刘晓庆主演的《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单集成本超 50 万,演员薪酬占比突破 40%。这种 “短剧变贵了” 的焦虑,让《黑莲花的逆袭攻略》等 AI 转绘短剧趁虚而入 —— 同样的狗血剧本,AI 换皮成本仅 5 万元,上线 72 小时播放量破 5000 万。
真人演员的不可替代性,正在被技术解构。某 MCN 机构数据显示,2025 年 Q1 新上线短剧中,60% 的古装甜宠剧启用 AI 生成男女主,理由直白:”不用担心演员塌房,也不用等档期,AI 能 24 小时连轴转。” 更致命的是,观众对 “伪人” 的接受度远超预期 ——《AI 总裁的千层套路》弹幕中,”男主建模比真人帅”” 配音更贴脸 “的评论占比达 78%,倒逼真人演员不得不面对” 颜值不如 AI、演技被批套路化 ” 的双重暴击。
二、非真人短剧的技术突围:从 AIGC 到 AI 转绘的降维打击
当柯淳们还在为 “技术性流泪” 接受演技审判时,AIGC 短剧已完成从噱头到商业模式的跨越。周鸿祎投资的《兴安岭诡事》创下 21 小时付费破千万的纪录,其制作团队仅 3 人耗时 1 个月,利用 AI 生成 2000 + 虚拟场景;快手推出的《新世界加载中》更实现 “AI 生成全流程”,从剧本到角色建模均无需真人参与,单集成本压缩至 8 万元。这种 “去真人化” 革命,让《狂蟒来袭》等特效短剧的灾难场面制作成本直降 90%,曾经依赖实景的玄幻题材迎来爆发,3 月相关短剧投放量环比激增 180%。
动漫短剧则以 “电子榨菜” 姿态收割 Z 世代。快看漫画推出的《我每天征服一个美女》单账号播放破亿,其动态漫式的 PPT 画风反而成为特色 —— 用户习惯了短视频平台的粗糙爽感,15 万元成本的动漫短剧日均产出 3 集,完美适配 “一天刷十部” 的消费节奏。抖音 “漫剧星河” 计划更是砸下 5 亿补贴,推动动漫短剧产量同比增长 300%,直接分流了真人短剧的校园、虐恋等主流赛道。
三、真人 vs 伪人:情绪价值与效率至上的终极博弈
在这场技术革命中,真人演员的最后防线是 “情感连接”。柯淳的粉丝后援会数据显示,其直播间打赏金额中,62% 来自 “追剧追星” 的延伸消费,而 AI 短剧的用户付费转化率虽高,复购率却低 35%。某短剧制片人坦言:”真人能提供直播互动、机场接机等衍生体验,AI 再像人,也给不了塌房时的八卦狂欢。” 这种差异,让 “短娱” 生态呈现割裂:头部真人演员走向明星化,工作室、粉丝群一应俱全;非真人短剧则深耕下沉市场,成为资本控制成本的 “性价比武器”。
但真人演员的明星化,正在反噬行业初心。当《影后归来》等老剧通过 AI 转绘重生,制作方发现成本节省 60% 的同时,用户接受度并未下降 —— 毕竟在每分钟切换 3 个场景的短剧中,观众很难注意到 “男主从柯淳换成了 AI 建模”。这种 “去演员化” 趋势,让中腰部演员生存空间被压缩,2025 年 Q1 新人演员签约量同比下降 47%,倒逼行业重新定义 “扛剧” 标准:以前是演员带流量,现在是 IP 和技术带演员。
当柯淳们在综艺舞台证明 “真人价值” 时,AI 生成的霸总已在算法推荐中完成千万次迭代。这场真人与 “伪人” 的博弈,本质是内容产业在效率与情感之间的艰难平衡:真人短剧的明星化推高成本,却满足了观众对 “追剧 – 追星” 的复合需求;非真人短剧用技术降本,却缺失了人类演员独有的情绪共振。数据显示,2025 年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 1500 亿元,真人与非真人的分野或许不是替代,而是共生 —— 真人演员深耕垂类赛道,用明星效应打造精品;AI 与动漫短剧主攻规模化生产,成为平台引流的 “数字榨菜”。正如《浮梦吟》的制作方尝试的那样:真人实拍结合 AI 特效,或许才是短剧行业突破 “伪人感” 瓶颈的关键。当技术红利与人性需求找到平衡点,这场始于片酬暴涨的行业震荡,终将催生更成熟的商业模式 —— 毕竟,观众要的从来不是 “谁在演”,而是 “好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