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的尖端 Wi-Fi 芯片技术,竟被昔日核心员工联手窃取!”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的一起侵犯商业秘密案引发热议 ——14 名曾任职于华为海思的 “内鬼”,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不正当手段,将估值 3.17 亿元的芯片技术信息泄露给竞品公司,最终均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刑,一审判决已正式生效。这起案件不仅揭开了企业核心技术保护的严峻挑战,更彰显了我国对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严厉打击态度。

作为华为全资子公司,海思自 2011 年起启动 Wi-Fi 芯片研发项目,历经多年投入,才掌握了这一关乎通信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尖端技术,并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然而,这场精心守护的 “技术防线”,却被内部人员撕开了口子。案件的核心人物张某,曾是海思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为了快速研发同类芯片、抢占市场,他率先拉拢海思前同事周某甲、刘某等 4 人加入,担任尊湃高管并负责技术部门。几人商议后,决定以高薪、良好发展前景为诱饵,继续从海思 “挖人”。
在张某的指示下,周某甲等人先后招募 7 名海思员工加入尊湃。这 7 人在离职前后,按尊湃要求,或自行截屏、抄录技术资料,或勾结仍在海思任职的赵某、屠某,通过微信等渠道将 40 余项海思核心技术信息非法获取,直接用于尊湃的芯片研发。短短时间内,海思多年的研发成果被 “一键复制”,不仅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更对我国芯片领域的创新发展构成威胁。
2024 年 4 月,上海市检察院第三分院对张某等 14 人提起公诉。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涉案技术属于尖端领域,40 余项技术信息专业性极强,为突破专业壁垒,办案组聘请多名通讯行业资深专家提供 “外脑支持”,通过反复论证确保法律定性精准;二是 14 名被告人涉及不同技术侵权环节,需逐一厘清每个人的犯罪角色与涉案金额。此外,检察机关还针对海思内部管理漏洞制发检察建议,为企业完善保密制度提供 “升级方案”。面对被告人当庭辩解,公诉人从证据、法理、情感层面层层突破,最终让所有被告人自愿认罪。
7 月 28 日,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14 名被告人均被认定犯侵犯商业秘密罪:主犯张某获刑 6 年,罚金 300 万元;周某甲、刘某等 4 名核心参与者被判 3 至 5 年有期徒刑,罚金 120 万至 150 万元不等;高某、王某等 9 人因情节相对较轻,被判有期徒刑并适用缓刑,罚金 20 万至 100 万元不等。判决生效后,最高检明确表示,这起案件是典型的 “内鬼” 侵犯商业秘密案,凸显了商业秘密对企业核心技术安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商业秘密已成为企业竞争的 “核心命脉”。此次检察机关依法严惩 14 名 “内鬼”,不仅为华为海思挽回了损失,更向社会释放了 “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犯罪” 的强烈信号。同时,案件也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需进一步完善内部保密制度,加强员工保密教育,筑牢核心技术的 “安全防线”。而对于劳动者而言,恪守职业操守、保护企业商业秘密,既是法律义务,更是对创新成果的尊重。只有全社会共同守护商业秘密,才能为我国科技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