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常见“散结”中药,助你应对身体“小疙瘩”

在当今社会,随着影像医学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体检意识的不断提高,各类结节的检出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当检查报告上赫然出现“结节”二字时,许多人都会感到茫然失措。结节,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实际上是指组织内异常的局部小团块,它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尤其常见于甲状腺、乳腺、肺、肝脏等器官。那么,面对这些不速之客,我们该如何理性对待呢?中医药的“整体调理、散结”理念,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治疗思路和大量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认为,结节又被称作癥瘕、积聚,是由于人体的气机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以及阴阳失衡,导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于局部,进而形成的一种有形的块物。在应对结节的过程中,有不少常用的散结中药发挥着重要作用。

猫爪草,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小毛茛的干燥块根,性味甘、辛,温,归肝、肺经,具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的功效,常用于瘰疬痰核、疔疮肿毒、蛇虫咬伤等病症。浙贝母,来自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苦寒归肺、心经,能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对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等有治疗作用。

橘核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种子,苦平归肝、肾经,可理气、散结、止痛,适用于疝气疼痛、睾丸肿痛、乳痈乳癖等。荔枝核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甘微苦温归肝、肾经,能行气散结、祛寒止痛,对寒疝腹痛、睾丸肿痛有疗效。

夏枯草,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辛苦寒归肝、胆经,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作用,常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等。连翘,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对痈疽、瘰疬、乳痈、丹毒等有效。

蒲公英,菊科植物蒲公英等干燥全草,苦甘寒归肝、胃经,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可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等多种病症。海藻,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或羊栖菜的干燥藻体,苦咸寒归肝、胃、肾经,有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瘿瘤、瘰疬等。牡蛎,牡蛎科动物贝壳,咸微寒归肝、胆、肾经,可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鳖甲,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背甲,咸微寒归肝、肾经,能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除了这些中药,还有食疗推荐。比如猫爪草夏枯草瘦肉汤,能化痰散结、解毒消肿,适合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之人;荔枝核橘核海带汤,可疏肝理气、解郁散结,适合肝郁气滞、胸闷胁痛之人。

总之,当面对身体出现的结节时,我们不必过于惊慌。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运用这些散结中药,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身体“小疙瘩”,守护自身的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