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发展的长河中,有些品牌宛如璀璨流星,曾经闪耀夺目,却又迅速黯淡无光。酷派,便是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存在。它曾站在行业之巅,将三星、苹果等国际巨头甩在身后,成为国内手机市场的王者。然而,如今的它却深陷泥潭,在市场的边缘艰难挣扎,甚至因一场直播带货风波,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其衰落之态令人感慨万千。

回溯往昔,酷派的辉煌战绩足以令同行侧目。在功能机向智能手机过渡的关键时期,酷派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精准布局。2003 年,其推出中国第一台 CDMA 彩屏手机,成功打响进军手机市场的第一枪。随后,独具中国特色的 “双卡双待” 技术更是成为酷派的王牌,凭借这一创新,酷派迅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进入 3G 时代,酷派顺势而为,成为运营商定制机的热门选择,与中兴、华为、联想并称 “中华酷联”,称霸国产机市场。2012 年,酷派国内市占率达到 11%,并在 2014 年 5 月攀升至 23.1%,一举超越三星和苹果,荣登国内手机市场榜首,年销售额高达 249 亿港元,风光无限。
但好景不长,酷派的衰落如同其崛起一般迅速。过度依赖运营商渠道,成为其发展路上的致命隐患。2015 年,运营商 “提速降费” 政策的推行,使得购机补贴活动大幅减少。失去运营商强有力支持的酷派,线下渠道短板尽显,营收利润直线下滑。与此同时,小米、OV、华为等国产手机品牌强势崛起,它们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在产品品牌塑造和技术研发上不断发力,酷派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掉队。祸不单行,2014 年酷派与乐视的合作,本期望借助乐视的互联网生态优势实现转型,却未曾料到乐视资金链断裂,不仅未能给酷派带来转机,反而将其拖入更深的困境。2016 – 2018 年,酷派累计亏损 74.6 亿港元,元气大伤。
近年来,酷派试图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 “逆袭”。高薪聘请手机大厂高管,调整渠道模式,推出高性价比的低端机型,甚至涉足加密货币业务,试图多线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但从实际业绩来看,效果并不理想。2025 年上半年,其营收为 1.4 亿港元,同比下降 56.1%;净亏损 3.03 亿港元,同比扩大 27.4%,市场份额更是微乎其微。
而最近,因 “嘎子哥” 直播间售卖酷派手机一事,更是将酷派推向了舆论漩涡中心。“反诈老陈” 质疑该手机非官方正品,尽管酷派官方最终证实产品为真,但整个事件暴露出酷派在产品管理、渠道运营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官网产品信息更新不及时,电商平台客服对自家产品认知模糊,让人对其品牌管理能力产生深深质疑。从产品本身来看,酷派 X60、X80 等机型外观模仿痕迹明显,配置低端,与当下主流智能手机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曾经以技术创新著称的酷派,如今在产品端似乎已迷失方向。
曾经的国产手机巨头,如今却陷入这般境地,令人惋惜。但市场竞争本就残酷,不进则退。酷派若想在如今强敌环伺的智能手机市场中重新站稳脚跟,必须痛定思痛,在产品创新、品牌重塑和渠道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这个承载着无数人回忆的品牌,或许只能在历史的尘埃中渐渐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