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野蛮生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赛道混战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AI眼镜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野蛮生长。京东8月26日发布的智能眼镜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智能眼镜成交量同比增长超10倍,入驻品牌数增加3倍,这一数据如同强劲的号角,宣告着AI眼镜赛道的火热与潜力。

新老玩家混战,产品多线出击

从参与企业和发布节奏来看,AI眼镜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又混乱的景象。1月主要是CES上首次展出产品的延续,部分是国内产品的海外版。从4月起,发布节奏加快,5月达到新品发布高峰,有7款产品问世,且主要来自联想、李未可、雷鸟三家厂商。厂商们采用“多线出击”策略,试图覆盖更多价格段和用户群,这背后实则是无奈之举。以现有的供应链方案和软硬件技术条件,只能在带显示和不带显示等选项中做出选择,比如轻便和高素质显示难以完美兼顾,所以很多品牌推出了不同款式。

专注于AR/VR领域的厂商仍是新品发布的主力军,占比近4成。而手机、PC等硬件赛道的巨头入局成为今年市场的一大亮点。传音虽未正式开售,但已发布并公布价格;小米作为手机赛道新入局的最重磅选手,其AI眼镜首销表现对上半年市场高增长贡献显著;雷神和联想等PC品牌也先后发布相关产品。电信巨头中国电信也顺势入局,此外,Haliday、CyberSight等AI眼镜新势力也凭借独特切入点引起关注。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仁和药业旗下的闪亮品牌也加入战局,阿里巴巴的夸克AI眼镜备受期待,字节AI眼镜也多有爆料,玩家种类丰富,竞争态势热闹非凡。

价格“两极分化”,1500 – 2000元成主力

随着小米、雷鸟等品牌新品价格下探,AI眼镜市场产品均价下降,2025年上半年智能眼镜均价从2000元以上降至1500元左右。在25款AI眼镜中,1500 – 2000元价位段占比最高,达40%。价格下探降低了消费者尝鲜门槛,有利于提升市场渗透率。从价格段分布可大致判断产品类型,2000元以内机型大多无显示功能,千元以下主要是AI音频眼镜。而兼顾拍摄、屏幕显示和各类AI功能的产品价格较高,如雷鸟X3 Pro售价8999元,相比之下,小米1999元的AI眼镜销量更高。整体来看,价格“两极化”或成后续趋势,供应链成熟会使价格进一步下探,但AI + AR眼镜受技术成本限制,价格难有明显下跌。

硬件方案同质化,体验差异难显

AI眼镜整体均价下降得益于产业供应链的成熟,但也导致了硬件方案的严重同质化。高通骁龙AR1芯片 + 1200万像素索尼IMX 681摄像头成为“标准模板”,多数厂商采用此方案,虽在拍照、录像算法上可能有差异,但硬件底子相似度高,且缺乏AI眼镜专用定制化摄像头,导致拍摄耗电多。屏幕和光学方案也呈现“绑定”态势,带显示的产品多为Micro LED + 光波导方案。虽然厂商在发布会上会强调自家独特优势,但在基础硬件规格和方案上的趋同,使得产品很难在显示、拍摄体验上拉开根本性差距,AI拍摄眼镜和AI + AR眼镜将长期并存。

续航与佩戴体验待提升

在AI眼镜品类中,续航和佩戴体验至关重要。厂商强调通过配合充电仓等实现“超长续航”,但日常续航描述常不明确是否涉及AI功能使用。25款产品日常续航通常在8小时左右,带显示与不带显示产品续航无明显差距,部分品牌会标明视频拍摄续航时长,但整体来看,AI眼镜要实现真正的“全天候”佩戴,在续航和轻量化方面仍面临挑战。

AI眼镜市场虽充满机遇,但续航、硬件同质化等问题仍是各大厂商需要攻克的难关,未来谁能在这场混战中脱颖而出,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