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广袤田野与山林间,无数农作物和植物种类构成了人类饮食与生态系统的根基。然而,如今许多珍稀作物正站在消失的悬崖边缘,若无人持续种植与守护,它们将永远从世界舞台退场,这绝非危言耸听。7 月 9 日,食通社与贝页图书联合举办的《消失中的食物》线上读书会,就为大众揭开了食物多样性危机背后的严峻现实。
《消失中的食物》一书,源自慢食运动旗下 “美味方舟” 计划的启发。“美味方舟”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发起,致力于记录濒危农作物品种,如今已收录 6592 个相关品种。其背后的慢食运动,旨在对抗食品工业化与同质化,关注植物的在地文化。作者丹・萨拉迪诺正是在 2017 年跟随慢食运动来到中国,记录下了中国农户孙文祥的故事。与之相对的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它侧重记录野生动物,而 “美味方舟” 专注濒危农作物,二者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生物多样性受损的现状。
当前,全球面临着严重的 “植物盲” 问题。在英国,8 岁孩童能轻易认出多种宠物,却叫不出院子里常见花草的名字,41% 的高中生仅能识别一种野花。美国 1900 年制定的《雷西法案》起初只保护鸟类,108 年后才将植物纳入,且植物保护经费少之又少。这种对植物尤其是农作物多样性的忽视,导致众多珍贵品种悄然消失。
为保护濒危作物,人类采取了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两种主要方式。迁地保护以世界各地的种子库为依托,像俄国植物科学家瓦维洛夫,用 25 年走遍全球,采集 15 万多份种子样本,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种子收藏库 —— 如今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瓦维洛夫学院,保存着他当年收集的种子。此外,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挪威斯瓦尔巴种子库、中国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等,都储存着海量种子样本,成为濒危作物的 “备份库”。一旦现实中某些作物灭绝,便可从种子库中调取恢复。
就地保护则强调在作物原生地进行动态、参与式保护。以河北涉县王金庄为例,这里地处太行山东麓,是典型深山区,常年干旱少雨。但王金庄人凭借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他们在石堰边种花椒树稳固石堰、作为经济作物;梯田内种植豆子、玉米、谷子等耐旱作物;石堰根种植豆角、南瓜等蔬菜,还套种黑枣树、柿子树,形成立体种植结构。据 2020 年普查,王金庄有 171 个老品种种子,山上 400 多种野生药材中 200 多种被中医应用。
王金庄村民保留着留种习俗,家家户户都有 20 到 30 个老品种作物。为更好保护,2017 年成立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2019 年组建农民种子银行。协会成员刘玉荣积极参与老品种复育工作,如小白豆,历经多次尝试才成功复育,纠正了此前的误记。王金庄的豆类品种极为丰富,有大豆、小豆、菜豆、眉豆等 40 多个品种,各具特色与用途,且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连,从结婚嫁娶到丧葬、分居等习俗,都有相关作物的身影。
不过,王金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诸多挑战,老品种生长周期长、产量低,种子资源因新品种推广而流失,传统农耕方式成本高,梯田荒废严重,极端气候影响加剧。但也有机遇,市场对老品种农产品需求增长,王金庄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不断传播弘扬,还出版了志书,举办乡土儿童夏令营培养下一代对家乡作物的热爱。
珍稀作物的消失,不仅意味着人类食物选择的减少,更预示着生态系统的失衡与文化传承的断裂。从王金庄的故事到全球食物多样性危机,都在警示我们:保护濒危作物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成为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卫士,让这些珍贵的作物在地球上延续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