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追求健康与美的时代,“瘦身” 成了许多人生活中的关键词。你是否也常常疑惑:为什么身边总有人能毫无顾忌地享受美食,身材却依旧苗条,而自己稍微多吃一点,体重秤上的数字就开始疯狂上涨?难道真的存在 “易胖体质” 和 “易瘦体质” 的天壤之别?最近,社交平台上一个新奇的说法引发了广泛关注 —— 通过吃苏打饼干,就能判断自己是不是 “易瘦体质”。这究竟是科学依据,还是无稽之谈?让我们一探究竟。

按照网上流传的方法,找一块无糖且无甜味添加剂的苏打饼干,放入口中只嚼不咽,同时计时。若能在 15 秒内嚼出甜味,恭喜你,可能是让人羡慕的 “易瘦体质”;若 30 秒后才尝到甜味,那或许就属于 “易胖体质” 范畴了。这种看似简单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检测方式,最早源于医学博士莎朗・穆阿莱姆在 2016 年出版的《基因重启》一书。虽说其准确性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论证,但从科学角度深挖,却也暗藏玄机。
苏打饼干主要由小麦粉、玉米淀粉和酵母等简单配料构成,其中小麦粉的主要成分淀粉本身并无甜味。然而,当我们咀嚼时,唾液腺会分泌出唾液淀粉酶,它就像一把神奇的 “剪刀”,将淀粉分解为各种糖分子,甜味便由此而来。之所以不同人嚼出甜味的时间有差异,关键在于每个人唾液淀粉酶的编码基因 AMY1 拷贝数不同。简单来讲,AMY1 拷贝数越多,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能力越强,吃淀粉类食物时就越容易感知到甜味;拷贝数少,则较难嚼出甜味。
而 AMY1 拷贝数与肥胖风险有着紧密联系。2014 年,一项由三十多位学者合作的研究表明,AMY1 拷贝数越少,肥胖风险和体重指数越高,AMY1 拷贝数大于 9 的人与小于 4 的人相比,肥胖风险竟相差八倍之多。隔年的另一项研究,针对 1257 名年龄在 20 岁至 65 岁的男性展开,检测他们餐后血糖与胰岛素水平,结果显示:较高的 AMY1 拷贝数能降低 “胰岛素抵抗” 水平,而胰岛素抵抗恰恰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问题的病理生理基础。这意味着,从这个角度看,越难嚼出甜味的人,变胖可能性确实更高。
不过,决定一个人是易胖还是易瘦,绝非 AMY1 拷贝数这一个因素说了算。基因层面,载脂蛋白基因 APOA2 在不同人体内表现不同,决定了人们对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偏好。比如,有些人天生就对碳水化合物 “情有独钟”,而碳水摄入过量无法消耗时,就会转化为脂肪囤积。还有像 FTO 基因等一系列基因,影响着食欲、食量以及人体燃烧热量、控制脂肪的能力。携带某些变异基因的人,可能更容易饥饿,偏好高热量食物;而在易瘦人群中,相关基因则可能增强进食后的饱腹感,抑制继续进食欲望。
肠道微生物种类也是胖瘦的关键 “幕后推手”。英国一位教授历经 25 年追踪一对双胞胎发现,较瘦的那位肠道微生物种类广泛,体重较高者肠道微生物种类相对较少,这一规律在后续 5000 位受试者身上同样显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机构的研究还筛选出潜在 “致胖菌”—— 巨单胞菌,发现其在肥胖人群中显著富集,会通过降解肠道肌醇、促进脂质吸收导致肥胖。
虽然先天因素对胖瘦有影响,但也并非不可改变。即便基因不太 “给力”,肠道菌群也不太友好,通过后期努力,依然能改变易胖的局面。饮食上,要尽可能摄取多种不同纤维,如莓果、蔬菜、豆类、坚果等,少吃精制主食和甜品,保证粗粮全谷物的摄入比例,克服暴饮暴食,养成细嚼慢咽、吃七分饱的习惯,三餐规律进食。运动方面,结合有氧运动与抗阻训练,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基础代谢率。同时,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也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说到底,用苏打饼干检测 “易瘦体质” 虽有一定科学影子,但绝不能作为判断胖瘦的唯一标准。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胖瘦受基因、肠道菌群、饮食、运动、作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若想拥有健康体重,不如从现在起,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好好生活,让身体回归到最理想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