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坐进驾驶座,发动汽车开启通勤路,这是无数人的日常。可你知道吗?当你深吸一口气准备出发时,可能正在吸入隐藏在空气中的 “隐形杀手”—— 杜克大学最新研究显示,99% 的汽车驾驶室空气中都检测出可能致癌的化学物质,其中名为 TCIPP 的阻燃剂在受检车辆中几乎 “全员现身”,夏季浓度更是比冬季高出 4 倍,长期接触可能引发癌症、大脑损伤等严重健康问题。

这项由美国杜克大学开展的研究,招募了 101 名车主参与,通过在后视镜悬挂特殊硅胶采样器(持续一周),精准捕捉车内空气中的化合物。结果令人心惊:多种阻燃剂(FRs)在车内空气中被检出,其中 TCIPP 的检出率高达 99%。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汽车座椅泡沫是这些阻燃剂的重要来源 —— 含有 TCIPP 的座椅泡沫,会让车内空气中该物质含量大幅升高,且温度越高,释放量越大。数据显示,环境温度每升高 1℃,车内 TNBP 和 TCIPP 浓度平均增加 12%,夏季 TCIPP 平均浓度是冬季的 4 倍,最高甚至能达到 9000 纳克 / 立方米,远超室内空气浓度,让汽车成为人体接触阻燃剂的 “高危微环境”。
阻燃剂之所以广泛存在于汽车内饰中,是因为其能减缓或阻止火势蔓延,被大量添加到座椅泡沫、电子产品等材料里。但问题在于,这些化学物质并非 “安分守己”,会从固态材料中挥发成气态,弥散在驾驶室空气中。而 TCIPP 等阻燃剂的危害早已被证实:在动物实验中,TCIPP 会导致大鼠、小鼠出现肝腺瘤、肝癌、子宫腺癌等,对人类而言,长期接触可能引发癌症、大脑发育问题及生殖系统损伤。更危险的是,暴露途径不止吸入 —— 皮肤接触、误食车内灰尘都可能让阻燃剂进入人体,尤其儿童按体重计算呼吸空气量更多,且身体仍在发育,成为最脆弱的人群;长时间通勤者、职业司机以及生活在温暖地区的人,因接触时间长、环境温度高,风险也显著高于普通人。
研究中还发现一个关键差异:电动汽车内 TCIPP 和 TNBP 浓度明显低于燃油车与混合动力车。冬季和夏季,电动汽车 TCIPP 浓度比燃油车低约 6 倍,比混合动力车低 8-14 倍。不过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差异可能与汽车品牌、制造商的材料选择有关,而非单纯由发动机类型决定,这也为未来汽车内饰材料改进提供了方向。
尽管车内存在致癌物质风险,但通过简单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暴露。首先,上车前务必通风:打开车门、车窗 5-10 分钟,让积聚的有害气体排出;驾驶初期也建议摇下车窗,避免立即开启内循环。其次,停车时优先选择车库或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车内温度骤升,减少阻燃剂挥发。此外,勤洗手能避免误食车内灰尘中的化学物质,日常也可定期清洁车内,减少灰尘堆积。这些简单的习惯,能大幅降低接触风险,守护驾乘人员健康。
杜克大学的这项研究,为所有车主敲响了警钟:看似安全的驾驶室,实则可能隐藏健康隐患。尤其在夏季高温季节,更要重视车内空气质量。通过了解风险、采取防护措施,我们既能享受驾驶的便利,也能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健康 “防护墙”。毕竟,健康的通勤路,才是美好生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