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就医,买药治疗,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事。可你是否留意过,同一种常用药,不同厂家的价格却相差甚远?如今,针对这一乱象的整治风暴正席卷而来。9 月 1 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三则公告,板蓝根颗粒、穿心莲片等多款临床常用药,因药企未按要求降价,被暂停采购资格,涉及太极集团、天津同仁堂等知名药企,一场全国范围的药价规范行动正全面打响。

此次上海出手,剑指药价虚高。公告显示,约 25 个中成药品种 “上榜”,板蓝根颗粒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大众熟知的感冒常用药,板蓝根颗粒生产厂家众多,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其生产批号多达 983 条。此次涉事的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有限公司,其产品在市场上定价不合理,与其他厂家价格悬殊。据业内人士透露,板蓝根颗粒出厂价可能仅 0.8 元 / 袋,可经层层加价,患者到手价却高达 3 – 5 元。内蒙古此前就开展过板蓝根颗粒价格治理,要求按每日 8 袋、每袋 0.625 元调价,否则暂停挂网,如今上海也加入整治行列,对不合理高价说 “不”。
除了板蓝根颗粒,天津同仁堂的穿心莲片、山西万辉制药的心脑康胶囊等也被暂停采购。这些药品均为临床常用仿制药,生产企业数量庞大,像穿心莲片生产批号有 463 条,心脑康胶囊也有 53 条。部分药企或心存侥幸,认为高价药不会被查;或因产品非主力规格,对调价消极应对,干脆撤网。但如今监管趋严,这种 “鸵鸟战术” 已行不通。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中成药,西药也在此次整治范围内。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18AA)、苯妥英钠片、复方醋酸钠林格注射液这三款西药,因是集采未中选且未按要求调价,同样面临暂停采购。以往集采未中选品种梯度降价标准不明确,如今上海等多地正探索规范,意味着今后医保药价调整将向这一领域延伸,更多高价药品将面临价格 “腰斩”。
国家医保局也在全国层面发力,针对日均治疗费用价差超 10 倍、挂网价高于 100 元的疑似高价中成药,已将线索分发各省,要求核查并引导企业规范价格。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挤出药价水分,让药品回归合理价格区间,减轻患者负担。
药企之所以敢定高价,一方面是部分药品市场竞争不充分,虽生产厂家多,但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有效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流通环节层层加价,从药厂到患者手中,中间经历多级经销商,每一层都要 “分一杯羹”,导致终端药价飙升。而监管部门持续整治,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合理局面。通过 “集采 + 价格治理” 组合拳,挤压流通环节溢价,淘汰低水平重复仿制品种,推动药企从依赖营销转向靠学术创新驱动发展。
上海此次对板蓝根颗粒等常用药的整治,只是全国药价规范行动的一个缩影。未来,随着各地监管持续加强,更多不合理高价药将被 “揪出”,患者有望用上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药品。毕竟,看病买药本就不易,合理的药价,才是民生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