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 曾是无数人奉为圭臬的人生信条,从心灵导师拉姆・达斯的著作风靡,到正念疗法将其纳入引导理念,这句看似充满智慧的话,一度被视为缓解焦虑、告别内耗的 “解药”。可在 AI 时代,情况却悄然改变 —— 对部分人而言,“活在当下” 不再是心灵慰藉,反而成了加重痛苦的 “毒汤”,尤其是精神心理障碍患者、青少年群体,屡屡被这句空洞的说教刺痛。精准心理学专家何日辉指出,脱离现实困境的 “活在当下”,正在成为新的心理负担。

为何曾经的 “心灵鸡汤” 会变质?首要原因是 AI 时代瓦解了传统权威,让空洞说教无处遁形。过去,专家、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常被奉为圭臬,即便青少年心存疑惑也很少质疑;但如今,网络信息触手可及,青少年认知维度大幅提升,轻易就能识破 “别纠结过去,活在当下” 这类缺乏实质解决方案的话术。尤其对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甚至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孩子来说,他们并非不愿 “活在当下”,而是心理创伤如同沉重枷锁,仅凭自身力量根本无法挣脱。此时强行灌输 “活在当下”,只会让他们陷入 “做不到” 的挫败感,甚至误以为是自己 “小心眼”“玻璃心”,反而加重病耻感,造成新的心理伤害。
更危险的是,“活在当下” 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而言,可能是一把 “匕首”。若患者正被幻觉、妄想困扰,耳边充斥着贬低自己的声音,“当下” 对他们而言本就是无尽的痛苦,此时让他们 “活在当下”,无异于要求他们被动承受折磨;对有学习障碍、校园恐惧症的青少年,“当下” 是一学习就焦虑的煎熬,“活在当下” 的建议无法解决他们的创伤根源,只会让压抑感更甚。即便是病情稳定的患者,也时刻担忧复发风险,“活在当下” 的劝说如同 “站着说话不腰疼”,既无法消除他们的顾虑,也不能提供实际帮助,反而显得冷漠又敷衍。
即便对心理健康的人,过度强调 “活在当下” 也暗藏隐患。如今不少人将其曲解为 “及时行乐”,沉迷于吃喝玩乐等低层次感官刺激,放弃对人生的长远规划,陷入 “生活” 的浅层循环,却忽略了 “生命” 应有的深度与追求。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容易让人丧失战略性思维 —— 这种能看全局、谋长远的能力,恰恰是个人成长与成功的关键。一个人若只盯着眼前,既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也难以对未来做出合理布局,就像失去航向的船,看似安稳,实则容易在人生风浪中迷失方向。
那么,在 AI 时代,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何日辉提出,对过去的创伤,若无法通过专业心理干预修复,且伤害者已真诚道歉、自我反省,可试着放下,但必须铭记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对现在,要积极努力过好每一天,让当下的行动更有意义,而非盲目 “享受当下”;对未来,要有清晰的目标与憧憬,用长远规划指引当下的脚步,既不沉溺于过去的遗憾,也不蜷缩于当下的舒适圈。
“活在当下” 本身并非错误,错的是将其奉为万能解药,忽略个体差异与现实困境。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 —— 既要正视当下的挑战,也要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前行,在反省过去、把握现在、布局未来的平衡中,才能真正活出生命的厚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