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 2 点,深圳出租屋的灯还亮着,26 岁的小杜盯着手机睡眠监测 APP,“深度睡眠 28 分钟” 的字样刺得他眼睛发酸;1200 公里外的上海,刚加完班的露露躺在床上,脑子里反复回放路演细节,身体累到僵硬,意识却清醒得像喝了浓咖啡 —— 这不是个例,而是当下年轻人睡眠现状的缩影。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达 48.5%,更令人揪心的是,机构数据显示 90 后、00 后吞下了七成助眠药,在超过 5000 亿元的睡眠经济背后,是年轻一代难以言说的 “失眠之痛”。

年轻人为何频频陷入 “想睡却睡不着” 的困境?答案藏在 “被动失眠” 与 “主动熬夜” 的双重裹挟中。被动失眠的根源,是压在年轻人身上的多重压力:职场上,“996”“大小周” 打乱生物钟,基金公司销售露露为准备路演常凌晨 1 点下班,闭上眼还在复盘工作细节,生怕数据出错;生活里,房贷、车贷、婚恋焦虑像一座座大山,让他们睡前满脑子 “烦心事”,越想越慌、越慌越睡不着。而主动熬夜,则源于对 “个人时间” 的渴望 ——28 岁的互联网运营三木晚上 9 点下班,洗漱后总想着 “刷会儿视频放松”,一晃眼就到凌晨,“白天被工作占满,只有晚上才真正属于自己”,可长期如此,生物钟彻底紊乱,想睡也睡不着了。此外,智能手机和短视频的 “诱惑”、久坐缺乏运动的亚健康状态,也让年轻人的睡眠质量雪上加霜,有人总睡眠时长 7 小时,深睡眠却仅 6 分钟,身体疲惫不堪。
年轻人的 “失眠之痛”,催生出了庞大的睡眠经济。从几十元的助眠眼罩、耳塞,到几百元的褪黑素软糖,再到上万元的智能床垫、睡眠仪,电商平台上的助眠产品琳琅满目;名创优品推出 15 款睡眠遮光眼罩,亚朵集团的睡眠相关零售业务 2024 年 GMV 达 25.92 亿元,同比增长 127.7%;“哄睡师”“睡眠顾问” 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有的网店哄睡服务销量超 2 万单,线下睡眠诊所、失眠康复中心也遍地开花。更有 AI 技术赋能,智能睡眠监测手环记录睡眠数据、AI 助眠机器人模拟白噪音、智能遮光窗帘自动调节亮度……《中国睡眠研究报告 2025》显示,我国睡眠健康产业 2023 年近 5000 亿元,预计 2030 年将突破万亿元,成为新的 “财富蓝海”。
但热闹的睡眠经济背后,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助眠保健品缺乏科学依据,智能睡眠仪效果甚微;行业没有统一标准,价格虚高现象频发;不少哄睡师未经专业培训,仅靠 “随便聊天” 应付用户,难以真正解决失眠问题。而年轻人对睡眠的需求,早已从 “睡够时长” 升级为 “睡好质量”—— 超过 60% 的年轻人认为 “深睡时长” 是关键,近 50% 的人因 “夜醒次数多” 感到疲惫,这也推动睡眠产业向 “个性化、专业化、场景化” 转型:针对职场人推出 “解压助眠香薰”,为学生党设计 “便携助眠耳塞”,通勤时可用 “助眠耳机” 听白噪音,办公间隙能靠 “桌面助眠仪” 做冥想,甚至还有添加 γ- 氨基丁酸的 “助眠零食”,让助眠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其实,从古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闲适,到如今年轻人 “辗转难眠” 的焦虑,睡眠问题早已不是个人健康议题,而是社会发展中效率与健康、工作与生活失衡的缩影。千亿睡眠经济能提供 “助眠工具”,却无法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想要睡个好觉,年轻人需要学会平衡工作与休息,减少主动熬夜,多运动、少焦虑;产业也需加强规范,用科学与专业真正帮年轻人解决失眠困扰。毕竟,比起靠助眠药 “续命”,规律作息、放松心态,才是拥有好睡眠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