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转型的宏大叙事中,一场悄无声息却又波澜壮阔的变革正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上演。加油站,这个曾经在道路上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存在,正逐渐被充电站所取代,一个新的时代已然来临。然而,这看似充满机遇的赛道,实则暗潮涌动,充满了疯狂与挣扎。

加油站“失宠”,充电站崛起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截至2025年7月底,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是2020年末的10倍,每五辆电动汽车就有两个充电桩。与此同时,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判断,2024年是中国成品油消费的拐点,到2030年将有2万座加油站被淘汰。相比之下,充电站市场玩家众多,民营企业占比超80%,特来电、星星充电等民营企业成为公共充电设施运营商的佼佼者。
充电站投资的“冰与火之歌”
充电站投资浪潮中,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血本无归。中年失业的北京互联网大厂员工顾天,听闻朋友卖充电桩年赚800万后入局,却遭遇场地打点“入场费”、土地资源获取难、电力资源审批复杂等诸多问题,最终卖掉场站。而2019年入局的范阳,虽曾享受过红利期,但如今也面临用电成本上升、土地租金飙升、竞争激烈、服务费下降等困境,回本周期被大大拉长。
大量民间资本抱着“躺赚”心态涌入,让充电站市场迅速变成红海。投资充电桩没有固定模式,入场时间、城市坐标、补贴政策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让投资者踩坑。中小运营商既可能发起价格战,也容易成为受害者,而大型运营商的联动优惠更让散户压力倍增。
盈利难题与破局之道
提升盈利性是当前充电桩运营商的共同难题。一方面,用电成本上升、土地成本增加、竞争激烈导致服务费下降,运营商盈利空间逼仄;另一方面,设备维护、电损、解决燃油车占位等成本也不容小觑。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提醒,运营商需优化功率配置、提升用户体验、探索下沉市场来提升盈利性。
民营企业的“争霸赛”
公共充电站的头部运营商以民企为主,大致分为桩企和平台两类。特来电、星星充电等桩企涵盖设备制造、投建运营、平台服务等各环节,偏实体运营;小桔、云快充等平台以提供软件服务、流量入口为主,偏虚拟赋能。特来电致力于做充电网,提升电网利用效率与运行安全;星星充电借助汽车行业资源,在交流私桩和共享私桩市场领先;云快充推出充电SaaS平台,兼容95%以上的充电桩品牌。
加油站“失宠”、充电站崛起,这是一场能源革命的必然趋势。但在万亿赛道的背后,是投资者的疯狂与挣扎,是盈利难题的困扰,也是民营企业的激烈竞争。未来,谁能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还需看谁能破解盈利难题,抓住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