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饮行业的激烈竞争版图中,海底捞一直以其卓越服务与鲜明品牌形象占据重要一席。当商圈门店布局渐趋饱和,行业增长步伐放缓,海底捞毅然踏上探索新赛道的征程 —— 首家社区店的亮相,宛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业界与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这家店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否突破社区火锅店长期面临的经营困境,为海底捞开拓全新增长路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深入探个究竟。

清晨六点,北京沙河玖耀里社区还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一辆散发着热气的白色餐车旁已排起了小队,居民们正挑选着刚出笼的包子和热气腾腾的豆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并非普通便民早餐铺,而是海底捞首家社区店别具一格的早餐场景。
这家社区店选址于北京沙河玖耀里西区社区商业中心底层,周边环绕着巩华家园等高密度住宅区、尚湖世家别墅区,以及魔方公寓,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沙河校区,社区居民、上班族、学生和家庭客群在此汇聚,客源丰富多元。与海底捞传统大店相比,这家店面积仅约 200 平方米,明显 “瘦身”,内部划分为两个餐区,共 16 个卡座,中小桌居多,空间利用紧凑高效。不过,200 平米的外摆区域弥补了店内空间的不足,6 张小桌与 5 个 “泡泡屋” 不仅提供了私密就餐环境,还能在高峰时承担等位功能。
其营业时间跨度惊人,从早上 6 点直至凌晨 3 点,覆盖全天餐饮需求。早餐时段更是一大亮点,从 6 点到 10 点,门店入口餐车现场制作售卖手作鲜包、现炸麻花、小笼包等丰富品类,价格亲民,手作鲜包 2.9 – 4.5 元,麻花仅 1.5 元一个。试营业期间的周六,银发族和带娃家庭成为消费主力,早上 9 点多餐车食品便基本售罄,顾客对品质好评连连,还将其与巴比馒头对比。除早餐外,门店入口熟食小吃档口规划丰富,卤味熟食、炸品一应俱全,类似紫光园社区餐饮档口,但目前因位置不佳,实际效果有待优化。
当然,火锅作为海底捞的核心业务,在社区店也毫不逊色。餐品体系与大店一致,服务同样延续了贴心周到的风格,只是受限于空间和人力,美甲、擦鞋等增值服务暂未提供。开业初期,即便在工作日与七夕叠加的高峰时段,门店小桌排号达 111 桌,服务压力可见一斑。
从消费客群来看,社区店呈现出鲜明的 “社区化” 特征。午餐时段,带娃家庭占比九成,银发族结伴聚餐也不少,为此门店 9 月推出敬老季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老人给予立减优惠,配套优先安排座位、手部护理和免费菜品,打造 “银发友好” 氛围。晚间和夜宵时段,则以打工族和学生为主,公寓紧邻门店的优势尽显。
海底捞之所以积极布局社区店,与当前行业形势密切相关。2025 年上半年,海底捞营收 207.03 亿元,同比下降 3.7%;净利润 17.55 亿元,同比下降 13.7%,火锅业务整体低迷。在核心商圈扩张受限的情况下,社区成为海底捞寻求增量的重要方向。
然而,社区火锅经营难度不容小觑。社区客流集中于晚餐和周末,中午和工作日冷清,消费节奏断层明显,且火锅低频属性难以融入居民日常三餐,多数社区火锅店仅靠 “一餐生意” 维持,翻台率低、坪效不高,盈利艰难。海底捞社区店试图突破困境,从时间、品类、客群多维度发力,将营业时段从早 6 点拉至凌晨 3 点,增加早餐、熟食、烧烤等品类,锁定 “一老一小” 客群。但在有限空间和人力下,能否跑通所有场景,仍需市场检验。海底捞首家社区店的登场,是一次大胆创新尝试,它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考,至于能否打破社区火锅店魔咒,开辟全新增长曲线,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