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高”掉队”别盲目等”晚长”!儿科专家:这些疾病信号别忽视》​​

​​”我家孩子只是晚长,过两年肯定蹿个儿!”——这是许多家长面对孩子身高落后时的第一反应。然而,当同龄孩子已悄然长高半头,自家娃却始终”稳坐”班级队尾,这份”等等看”的侥幸心理,可能正让孩子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在第二十四届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术会议上,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陈雨青发出重要提醒:孩子身高发育迟缓并非都是”晚长”,部分疾病引发的矮小问题若未及时识别,不仅会影响最终身高,更可能延误治疗黄金期!

​​孩子的身高问题始终是家庭关注的”核心议题”。每当体检时听到”身高低于同龄均值”,或是看到孩子站在队伍最前排的身影,不少家长总会自我安慰:”我们当年也是晚长的””二十三还能窜一窜”。但陈雨青教授明确指出,”晚长”与疾病导致的矮小存在本质区别,盲目等待可能付出沉重代价。

何为真正的”晚长”?陈雨青解释,临床称之为”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多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若父母一方或双方曾有青春期前身高增长缓慢、后期突然快速追赶的经历,孩子出现晚长的概率较高。这类孩子的骨龄通常落后于实际年龄,但学龄期每年身高增长约5厘米左右,且骨龄落后程度与身高水平基本匹配;进入青春期后(女孩约10-12岁,男孩约12-14岁),会迎来明显的身高突增期,最终身高往往能达到遗传靶身高范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疾病引发的矮小。陈雨青特别强调,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以及特纳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是导致儿童矮小的常见”元凶”。这类患儿的表现与晚长截然不同:骨龄严重落后于实际年龄(可能落后2年以上),且骨龄与身高比例明显失衡;生长速度显著缓慢,学龄期年身高增长通常不足5厘米,多数仅3-4厘米甚至更低;部分疾病早期仅表现为单纯身材矮小,无明显其他症状,极易被家长误认为”晚长”。

“门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孩子10岁了身高只有120厘米(正常同龄男孩中位数约140厘米),家长坚持认为是’晚长’,等到14岁才来就诊,此时骨骺已接近闭合,即使确诊生长激素缺乏,干预效果也大打折扣。”陈雨青痛心地说,更令人担忧的是,甲状腺功能减退若未及时治疗,不仅影响身高,还可能导致智力发育障碍;特纳综合征患儿若错过青春期前的激素替代治疗,成年后生育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

那么,家长如何区分”晚长”与疾病矮小?陈雨青给出实用建议:首先观察生长速度——学龄期孩子每年身高增长不足5厘米,或连续两三年身高排名持续靠后(如始终处于班级前3排),需提高警惕;其次关注骨龄——定期拍摄左手X光片评估骨龄(建议每半年至一年一次),若骨龄明显落后且身高增长缓慢,应及时到儿童内分泌专科就诊;最后留意伴随症状——若孩子除矮小外,还伴有食欲差、便秘(可能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面容特殊(如眼距宽、盾状胸,可能提示遗传综合征)等表现,更需尽快排查病因。

“孩子的身高发育是一场’限时赛’,骨骺闭合后任何干预都为时已晚。”陈雨青呼吁,家长切勿将”晚长”作为逃避就医的借口,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曲线,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到正规医院内分泌科进行骨龄检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等专业检查。通过科学诊断明确病因后,生长激素缺乏症可通过补充外源性生长激素改善终身高,甲状腺功能减退通过口服优甲乐即可纠正,多数患儿都能获得理想干预效果。

新闻总结:​​ 该新闻聚焦儿童身高发育迟缓问题,通过儿科专家权威解读,揭示了”晚长”与疾病导致矮小的本质区别——前者多为遗传性的青春期延迟,生长速度基本正常且有后期追赶潜力;后者则由内分泌或遗传疾病引发,表现为生长速度显著缓慢、骨龄严重落后及比例失衡。专家提醒家长,当孩子年身高增长不足5厘米、长期处于同龄人队尾,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时,务必及时到儿童内分泌专科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并尽早干预,避免因盲目等待”晚长”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孩子终身高及身心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