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海量信息编织而成的迷宫,“信息茧房”“过滤泡”“回音室”等词汇成为了人们解读数字社会的热门隐喻。然而,当我们沉浸于对这些概念的单向度批判时,是否忽略了数字共同体更为复杂的互动形态?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方师师提出的“泡泡共同体”概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数字时代共存逻辑的新窗口。

从“茧房”到“泡泡”:数字共同体的多元形态
“信息茧房”“过滤泡”“回音室”等概念将个体在数字空间中的生存状态简化为“封闭”与“隔绝”,而德国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的“球域三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在数字空间中,气泡对应着个体的“私人信息领域”,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用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过滤泡”,但这层“薄膜”并非完全封闭,用户可通过信息偶遇等方式短暂突破。球体对应着“算法加持的群体圈层”,如社交媒体上的“粉丝群兴趣小组”,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回音室”,但存在“自我吞噬的循环”风险。而泡沫则是“聚合共同体”的组织形态,无数个体气泡通过社交网络等相互连接,形成“泡泡共同体”,呈现出“共存式隔离”的特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算法“骄纵空间”:泡泡共同体的隐忧
“泡泡共同体”并非理想国,它植根于算法技术与资本逻辑共同构建的“骄纵空间”。算法通过“过滤 – 黏合 – 循环”三重机制,为用户构建“认知舒适区”,却也将用户纳入数据资本主义的代谢系统。过滤机制排除异质信息,黏合机制加固气泡边界,最终使用户成为数据资本主义的劳工。这种机制不仅改变了个体的认知方式,还重塑了群体的互动逻辑,导致对抗性刺激取代情感共鸣、个体“流动性”被固化、“自吞噬循环”逐渐丧失活力等问题,使群体陷入极化对立、认知固化和衰落的困境。
认知迷航:比信息茧房更严峻的挑战
在数字信息过载的背景下,个体的“认知迷航”问题愈发凸显。比“信息茧房”更难突破的是“认知茧房”,比“信息隔离”更根本的是“认知固化”。算法推荐让人们陷入“信息偏食”,碎片化信息、情绪化内容和虚假信息充斥其中,使个体失去对信息的判断力和对方向的把控力。认知茧房的核心是“认知固化”,源于人性中的“证实性偏见”与“逆火效应”,个体为维护自我认同,拒绝接受异质观点,陷入自我防卫的“保护壳”。
优化路径:让泡泡共同体走向共存
“泡泡共同体”的出现是信息过载、算法技术、资本逻辑与人性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非完美也非可惧,而是充满张力。为了让“泡泡共同体”实现健康发展,可从“算法干预”“球体再气化”“社会工程”三个层面着手。算法干预方面,向推荐系统注入“异质菌”,重建“球域转载”机制;球体再气化方面,开放推荐API接口,搭建“公共虚拟辩论厅”等;社会工程方面,建立共同的“社会契约”,明确用户、平台、政府等行动者的责任与义务。
数字时代的“泡泡共同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机遇的生态系统。我们应正视其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路径让气泡间实现异质性共存,从“如何打破泡泡”转向“如何与其他泡泡共存”,在这个数字生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