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藏在雪窝子里啃冻硬的窝头,枪栓拉不开就用体温焐热;日军飞机掠过头顶时,战友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当93岁的东北抗联通信员杨化烽颤抖着讲述这段往事时,时光仿佛被拉回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于8月30日启动”东北抗联口述历史特辑”,通过20余段珍贵影像首次公开11位亲历者与后代的深度访谈,用带着硝烟味的真实声音,揭开了这支”冰天雪地里的铁血军团”鲜为人知的战斗细节。

【核心报道】
◆ 亲历者说:雪原深处的生死博弈
此次发布的史料中,92岁的泉眼河分队战士宫文昌回忆了1942年冬的”七天断粮战”:”我们在零下40℃的密林里趴伏,靠舔树皮上的冰凌解渴,日本讨伐队离我们只有五十米,全靠积雪掩盖呼吸声。”而中共满洲省委地下党员苏飞则披露了情报传递的惊险时刻:”把密信藏在掏空的萝卜里,伪装成给’皇军’送菜的农民,每一次心跳都像擂鼓。”
更令人动容的是抗联后代的追忆:冯仲云之子冯松光展示父亲留下的作战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37处密营坐标;赵一曼孙女陈红哽咽着诵读祖母写给幼子的绝笔信:”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观众得以窥见抗联战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韧。
◆ 十余年深耕:抢救”正在消失的记忆”
据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透露,这项抢救性工程始于2012年。团队足迹遍及黑龙江、吉林等7省23个市县,累计录制超400小时口述史料,采集10小时密营遗址影像。项目负责人介绍:”许多老战士采访完不久便离世,这些影像成为他们留给世界的最后证言。”在库房里,66册泛黄日记手稿记录着战士们用树枝在雪地上写就的战术笔记,233盘录音带保存着已故将领的原始讲话声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组通过技术手段还原了部分受损影像——比如将1940年抗联第三路军攻打肇源城的模糊胶片,经过AI增强处理后清晰呈现出战士们手持简陋武器冲锋的画面。
◆ 历史回响:数字化呈现”不朽丰碑”
即日起至9月18日,公众可通过中国记忆项目网每日观看两部专题视频。网站特别设置”三维密营漫游”板块,用户可虚拟探访位于小兴安岭的锅盔山要塞遗址。配套出版的《雪冷血热——东北抗联口述实录》收录了200余张首次公开的历史照片,其中包括抗联女战士用桦树皮制作的入党申请书等珍稀文物影像。
【新闻总结】
这批口述史料的集中发布,不仅填补了东北抗联研究中民间视角的空白,更以”亲历者+后代+学者”的多维叙事重构了抗战记忆。正如中央党校教授李东朗评价:”这些带着体温的历史碎片,让我们理解何为’忠诚’——当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棉絮草根仍战斗至最后一刻,当八女投江的战士们主动吸引敌军火力,这种超越生理极限的精神力量,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国家图书馆以科技赋能记忆保存,让铁血传奇永不褪色,为新时代青年点亮了一盏照亮初心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