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岁的小肖(化名)有两个不能说的秘密:一是后腰上长着巴掌大的一簇黑毛,夏天再热也不敢穿短上衣;二是已经上小学的她,还总在夜里尿床,醒来时总要偷偷换掉湿床单。家里老人说 “这是返祖,长大就好”,妈妈也觉得 “小孩尿床正常”,可随着孩子越来越自卑,这些 “小问题” 终于藏不住了。今年暑假,小肖攥着妈妈的手小声求助,跨越千里到宁波求医后,检查结果让一家人倒吸凉气 —— 所谓的 “返祖”,竟是脊髓栓系、脊柱裂、脊髓空洞三种重病缠身,医生直言:“再拖半年,孩子可能就站不起来了!”

“返祖” 和尿床背后,是被忽视的健康警报
“别的小朋友体育课都穿运动背心,我只能穿长袖外套,怕他们笑我是‘小毛人’。” 提起过去的日子,小肖眼圈泛红。从记事起,她后腰就有一片浓密的毛发,家里老人一直安慰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记号,等长大了自然会掉”。更让她尴尬的是尿床,即便上了小学二年级,每周仍会有两三次在睡梦中 “闯祸”,有时还会因为控制不住排尿弄湿裤子,成了同学间隐晦的笑谈。
“我以为是孩子胆小,等心智成熟就好了。” 小肖妈妈懊悔地说,此前她也听说过 “3 岁后尿床要警惕”,但看到身边有朋友家孩子 5 岁还偶尔尿床,便没放在心上。直到今年暑假,小肖主动提出 “想去掉背上的毛,再也不尿床”,她才意识到问题可能不简单,在老家医生的推荐下,带着孩子赶到宁波求医。
宁波某医院的腰椎 MRI 检查,给了这个家庭沉重一击。影像显示,小肖的脊柱并非正常的圆形闭合状态,而是呈 C 形裂开,属于典型的 “脊柱裂”;本该位于胸 12 位置的脊髓圆锥,却下降到了腰 2 水平,相差 6-10 厘米,像被一根无形的线拽住,这是 “脊髓栓系”;更危险的是,从颈椎到腰椎的脊髓内部出现空洞,形成了 “脊髓空洞症”。“三种病叠加,孩子的脊髓已经开始受损,再拖下去会导致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甚至失去痛觉。” 接诊医生的话,让小肖妈妈当场哭出声。
微创手术解危机,医生提醒这些信号别忽视
随后,小肖被转诊至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由韦益停副主任医师团队接手。“孩子的脊髓就像被绳子拴住的风筝,随着身体生长,脊柱越长越高,脊髓被越拉越紧,神经功能会慢慢坏死。” 韦益停指着影像解释,小肖的尿床正是脊髓受损影响泌尿系统的信号,而后背的异常毛发,是脊柱裂的典型皮肤特征,“很多家长把这些症状当成‘返祖’‘发育慢’,硬生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幸运的是,小肖的手术非常成功。医生仅在她后背开了一个不到 2 厘米的小口,通过微创手术解除了脊髓的束缚,修补了脊柱裂的缺口。术后 5 天,小肖就能下床走路,尿床的情况也明显改善。“再恢复 3 个月,孩子基本能和正常小朋友一样生活。” 韦益停说,这类疾病只要早发现,微创手术的治愈率能达到 90% 以上,但如果拖到出现下肢无力、肌肉萎缩,即使手术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其实这些疾病早有‘预警信号’,就看家长能不能及时发现。” 韦益停提醒,儿童脊髓栓系、脊柱裂常伴随三大典型症状:一是皮肤异常,如腰骶部多毛、色素沉着、凹陷小坑,甚至出现皮下肿块;二是泌尿系统问题,3 岁后仍频繁尿床、排尿困难或尿失禁;三是肢体异常,比如双脚大小不一、走路踮脚、下肢无力。“尤其是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家庭,不要轻信‘长大就好’的说法,只要出现其中一种症状,就该尽快做腰椎 MRI 检查,这是确诊的金标准。”
规范产检 + 警惕信号,避免悲剧重演
“在宁波这样的发达地区,因为产检规范、婴儿体检到位,很多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能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韦益停介绍,孕期补充叶酸能有效降低脊柱裂的发生率,而新生儿体检时,医生会重点检查腰骶部皮肤,发现异常会进一步做超声或 MRI 排查。但在一些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仍有不少家长因认知误区延误治疗。
“我接诊过最遗憾的病例,是一个 12 岁的男孩,因为小时候后背多毛、尿床被忽视,等到不能走路才来医院,那时脊髓已经严重萎缩,手术也只能保住现有功能,再也站不直了。” 韦益停呼吁,家长要重视孩子的 “异常信号”,尤其是 3 岁后仍尿床、腰骶部皮肤有异常的情况,切勿抱有侥幸心理。“早检查、早手术,才能让孩子避免瘫痪风险,拥有正常的童年。”
如今,小肖已经出院回家,后背的毛发随着治疗逐渐脱落,尿床的困扰也基本消失。这个曾经因 “秘密” 自卑的小女孩,终于能像同龄人一样,穿上喜欢的短袖,安心睡一整晚好觉。而她的经历,也给所有家长敲响警钟:孩子的身体异常从不是 “小事”,及时就医才是对健康最好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