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狮子怎么看起来不太聪明的样子?” 最近,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只非洲狮标本凭借 “魔性” 的长相意外走红网络。照片中,这只狮子标本双眼突出、嘴角似乎微微下垂,原本应威风凛凛的 “草原之王”,却透着一股憨厚甚至有些滑稽的 “反差萌”,被网友制成表情包广泛传播,不少游客还专门慕名而来打卡。9 月 5 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回应称,这只 “网红狮” 标本已有 48 年历史,如今怪异的面容,是岁月侵蚀与当年制作工艺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 “草原之王” 到 “表情包担当”,标本面容藏着时代印记
这只 “网红狮” 的原型,是杭州动物园一只成年雄狮。1977 年,这只狮子死亡后,被送至上海自然博物馆制成标本。据博物馆工作人员回忆,标本刚完成时,狮子身姿挺拔、目光如炬,鬃毛整齐舒展,完美还原了 “草原之王” 的威严,是馆内人气颇高的展品。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只狮子标本的面容逐渐发生变化:双眼慢慢突出,面部线条变得僵硬,原本锐利的神情消失不见,反而呈现出一种 “懵懂” 的模样。网友将其照片发布到社交平台后,立刻引发热议。有人调侃 “这狮子是不是在思考狮生”,有人觉得 “越看越可爱,像动画片里的角色”,还有网友专门跑到博物馆,只为和这只 “网红狮” 合影。如今,博物馆围绕这只狮子推出的周边产品,如钥匙扣、明信片等,也因独特的形象卖得十分火爆。
工艺局限 + 岁月侵蚀,造就独特 “反差萌”
为何曾经威风的狮子标本会变成如今的模样?上海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解释,核心原因在于标本制作的时代背景与自然老化。1970 年代,我国标本制作工艺较为有限,这只狮子标本采用的是传统填充法 —— 以铁架作为支撑,内部填充稻草来塑造体型。
“稻草虽然成本低、易获取,但长期存放后,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内的温度、湿度变化,会导致稻草逐渐老化、收缩、变形;同时,铁架经过数十年使用,也可能出现轻微移位,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标本的外部形态。尤其是面部区域,皮肤较薄,填充的稻草一旦收缩,就会导致眼部突出、面部凹陷,最终形成如今 “怪异却可爱” 的模样。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因工艺和岁月造就的 “独特性”,并非个例。在国内外不少老博物馆中,都能看到类似的 “老标本”:有的鸟类标本羽毛脱落,有的兽类标本体型变形,但这些痕迹反而成为珍贵的 “时代印记”,记录着标本制作技术的发展历程,也让展品更具故事感。
老标本成 “新网红”,背后是观众对自然的热爱
“网红狮” 的走红,意外让更多人关注到博物馆里的老标本。不少游客表示,原本只是被有趣的形象吸引,了解背后的故事后,反而对标本制作、动物保护有了更深的兴趣。“以前看标本只觉得是‘死的动物’,现在知道每只标本都有自己的经历,甚至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工艺水平,感觉更有意义了。” 一位带孩子参观的家长说。
上海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未来会继续做好老标本的保护工作,同时通过讲解、科普文章等形式,向观众传递标本背后的科学知识与历史故事。“这只狮子标本不仅是一件展品,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它的‘走红’,让我们看到观众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这也是博物馆科普的意义所在。”
如今,这只 “网红狮” 依然静静站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柜中,用独特的 “表情” 迎接每一位游客。它的故事告诉我们,老标本或许会因岁月而改变模样,但其中蕴含的科学价值与人文温度,却会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