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怪象:沙发与床的“睡眠鸿沟”】
在忙碌的生活中,睡眠问题困扰着许多人。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辛苦工作一天后,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脑海中不断复盘当天的事情,又计划着明天要做的事,焦虑如影随形;然而,在某个平静的傍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或刷手机时,困意却很快袭来,不知不觉就自然睡着了。为什么在沙发上睡着很容易,而在床上睡着却很难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原来,“必须要睡着”这种心理本身就成了焦虑的来源。当我们躺在床上,意味着一天正式结束,工作压力、未完成的任务等思绪容易浮现,让我们辗转反侧。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还未睡着,我们开始担心睡眠质量,担心第二天状态不佳,这种焦虑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202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在有睡眠问题的人中,36%的人是因为担心睡不着而无法入睡,而且人们即便在床上睡不着,在办公室、电影院、公交车甚至聚会场所都有可能睡着。
沙发能让我们顺利入睡,有着诸多原因。傍晚昏暗的光线、适宜的温度、电视或手机里不大不小的催眠声音,柔软的沙发提供的恰到好处的包裹性,更重要的是,沙发不会给我们带来“必须要睡着”的焦虑。而床,往往承载了我们对睡眠的过高期望,这种心理压力反而阻碍了我们进入梦乡。
过分关注睡眠质量也会增加焦虑。一些智能设备如运动手环、智能手表等,原本被认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睡眠模式,但研究发现它们可能也在默默增加睡眠焦虑。牛津大学的学者曾将失眠症患者分成两组,一组被告知睡眠质量“良好”,另一组被告知“不佳”,结果被告知“不佳”的人认为自己更困、情绪更糟糕。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神经学家也提醒,过分关注睡眠分数的人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本身有睡眠问题的人对睡眠监测设备更感兴趣,随时得到睡眠质量反馈会让他们更头疼。
偶尔的入睡困难是正常的,大脑从清醒到入睡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过程,受环境因素和身心状态影响。夏天晚上太热、窗外路灯太亮,或者存在焦虑和压力时,都可能导致入睡困难。压力大不仅会让人晚上睡不着,还容易在半夜惊醒,因为夜间睡眠中核心体温、褪黑素和皮质醇的分泌变化,会让身体为新的一天做准备,而思绪过多会让人在半夜醒来后陷入恐慌和自责。
为了改善睡眠,人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如放轻音乐、白噪音、睡前看书、冥想、吃褪黑素等,但这些方法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睡眠专家建议,我们可以尝试“连续多样化想象”的方法,也就是“认知洗牌”,通过想象单词并联想相关词汇,模仿清醒与睡眠之间过渡时期的脑活动,减少睡眠问题。不过,如果睡眠障碍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还是要尽早就医。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沙发与床的睡眠差异提醒我们,要关注睡眠背后的心理因素,放轻松,避免陷入焦虑陷阱,才能拥有更好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