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晚风拂过安徽街头,本应是享受甜蜜小食的惬意时刻,却因一份看似诱人的提拉米苏,演变成 161 人的健康危机。5 月 20 日,安徽某地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罪魁祸首直指路边摊售卖的提拉米苏。这份曾被年轻人追捧的网红甜点,如今却成了让人谈之色变的 “健康杀手”,撕开了地摊美食安全的隐患一角。

事发当日,当地不少市民在街边摊位购买提拉米苏后,陆续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更令人揪心的是,受影响人群中包含一名即将中考的学生,本应全力冲刺备考的他,却因严重腹泻蜷缩在病床上,不仅身体遭受折磨,精神压力也剧增。随着送医人数不断上升,医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这场意外很快被证实为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一家人全进了医院,孩子拉得站都站不起来,太遭罪了!” 一位患者家属痛心疾首地说道。
调查发现,问题根源直指提拉米苏的制作原料与储存条件。作为经典意式甜点,提拉米苏传统做法需使用生鸡蛋,而未经严格灭菌处理的生鸡蛋,极易携带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时值夏季高温,涉事摊位既无冷藏玻璃柜储存原料,也未对开封的小料进行规范保存。有知情者透露:“这些小料开封后在常温下放置,卖不完就放冰箱,第二天接着用,完全成了细菌滋生的温床。” 食品专家指出,即便后续通过加热处理,细菌产生的毒素也无法完全消除,食用后极易引发中毒反应。
此次事件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不少网友翻出此前的担忧:“早就说地摊提拉米苏迟早翻车,没想到真应验了!” 更有业内人士爆料,部分地摊售卖的提拉米苏实为廉价半成品,成本仅 3 元,解冻后却以 15 元高价售出,质量难以保障。“把半个县城的吃货都送进医院,这摊子的问题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 网友的调侃背后,是对地摊食品安全的强烈担忧。
事实上,地摊美食的安全隐患并非个例。由于流动性强、监管难度大,许多地摊摊位存在原料来源不明、加工环境不达标、从业人员缺乏卫生意识等问题。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时节,细菌繁殖速度加快,食品安全风险更是成倍增加。此次提拉米苏中毒事件,无疑为整个地摊食品行业敲响了警钟。
目前,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涉事摊位被责令关停,食品检测结果仍在等待中。专家呼吁,消费者应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尽量选择正规商家购买食品;相关部门需加强对地摊食品的监管力度,从原料采购、加工制作到销售环节进行全流程把控;地摊从业者更应守住安全底线,切勿因一时利益损害消费者健康。这场由一份提拉米苏引发的健康危机,不仅关乎 161 名患者的身体康复,更引发全社会对地摊食品安全的深刻反思 —— 在追求美味与便利的同时,如何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守护好 “舌尖上的安全”,仍是一道亟待解答的民生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