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用 36 小时禁食开启新一周”,英国前首相里希・苏纳克的饮食选择曾让间歇性禁食再度引发关注。近十年来,这种无需计算卡路里、只需调整进食时间的饮食方式,凭借 “改善代谢”“延缓衰老” 的标签,成为科技大亨、好莱坞明星追捧的健康潮流。然而,一项覆盖 1.9 万名成年人的大规模研究,却给这股热潮泼了冷水 —— 数据显示,每天进食时间少于 8 小时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进食时间 12-14 小时的人高出 135%。间歇性禁食究竟是 “健康神器” 还是 “隐形风险”?这场关于饮食时间的争议,终于有了更具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从风靡全球到引发质疑,间歇性禁食的 “双面性” 逐渐浮出水面。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压缩进食窗口(如每天 8 小时内进食,16 小时禁食)或周期性限制热量(如 5:2 计划,每周 2 天低热量摄入),触发身体的生理变化。此前短期研究(几周到一年)表明,它能帮助减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压,甚至促进细胞修复,这些 “益处” 让它成为忙碌人群的 “懒人减肥法”。但长期健康影响一直缺乏数据支撑,直到这项持续八年的追踪研究发布 ——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参与者的 “饮食回忆”,锁定了进食时间与健康的关联:在排除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干扰因素后,8 小时进食窗口人群的心血管死亡风险仍显著升高,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心脏病患者等高危人群,风险更是 “雪上加霜”。
“这与我们之前的认知完全相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家、研究主要作者钟文泽教授坦言,短期研究中,限时进食对心脏代谢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长期坚持短进食窗口却与心血管风险挂钩,这一发现令人意外。更值得关注的是,研究还指出,虽然间歇性禁食与 “总体死亡率”(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关联较弱,但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首要致死原因,其风险的急剧上升足以引发警惕。著名内分泌学家阿努普・米斯拉在同期社论中补充道,除了心血管风险,长期间歇性禁食还可能带来其他隐患:营养缺乏、胆固醇升高、过度饥饿导致的情绪烦躁,以及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的肌肉流失加速。例如,糖尿病患者若未经监控禁食,可能出现危险的低血糖;而普通人在进食窗口内,也容易因过度饥饿摄入更多垃圾食品,反而抵消 “禁食红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间歇性禁食要被 “全盘否定”。米斯拉教授强调,它的优势仍不可忽视:无需复杂计算,容易融入生活;对血糖控制有帮助,适合部分代谢异常人群;还能适配宗教或文化中的禁食习俗。此前多项研究也证实,对健康的年轻人而言,适度的间歇性禁食(如 10 小时进食窗口)确实能辅助体重管理,改善血脂。争议的关键并非 “禁食本身”,而是 “极端的进食窗口” 和 “个体差异”—— 研究中风险最高的是 “每天进食少于 8 小时” 的人群,且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吸烟者)风险叠加明显。这意味着,“一刀切” 的禁食建议并不科学,比如老年人若盲目缩短进食时间,可能因热量摄入不足加剧虚弱;而健康年轻人在合理规划下,或能从间歇性禁食中获益。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看待间歇性禁食?钟文泽教授给出了谨慎建议: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避免采用 8 小时以内的短进食窗口;健康人群若想尝试,建议从 10-12 小时进食窗口开始,同时关注 “吃什么” 而非只盯着 “什么时候吃”—— 均衡摄入蛋白质、蔬菜、全谷物,比单纯压缩时间更重要。此外,任何饮食方式都需 “个性化”,若在禁食过程中出现头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应立即调整或停止。
这场大规模研究,终于让间歇性禁食从 “潮流神话” 回归科学理性。它既不是 “万能健康法”,也不是 “绝对禁忌”,而是需要根据个人健康状况权衡的饮食选择。未来,随着更多长期研究的推进,或许会有更精准的 “禁食指南” 出现,但当下最安全的做法,无疑是在关注 “进食时间” 之前,先确保 “饮食质量”,并在必要时咨询专业医生,让健康潮流真正服务于身体,而非成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