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重要时刻,上海儿童文学领域涌现出一部震撼人心的佳作。作家简平耗时十载,精心雕琢出长篇小说《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这部 12 万字的作品,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那段被战火笼罩的历史,也为儿童文学的抗战叙事开辟了新的路径。

十年磨一剑,还原抗战真实风貌
简平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严谨态度。为了真实再现抗战时期的上海,他沉浸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反复穿梭于上海北火车站、宝山路、界路、泰山大戏院等历史地标之间。每一处地点、每一段故事,都经过了他细致入微的考证,力求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气息。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使得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残酷的战争与儿童纯真的心灵相互碰撞,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张力。
魔术为翼,飞翔于战火与希望之间
魔术元素的巧妙融入,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一群流浪在上海北火车站附近的孩子,偶然与地下抗日组织的情报人员、女魔术师洪芸子相遇。在她的教导下,孩子们学会了南派魔术,并组建了 “魔术小天团”,在抗日行动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魔术在小说中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困境中希望与勇气的象征。比如那神奇出现的 “玫瑰花” 表演,让孩子们在饥寒交迫中感受到了瞬间的美好,忘却了现实的苦难,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力量。
以儿童视角,洞察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始终坚守 “儿童本位” 的创作理念。小说没有对战争的残酷进行直白的渲染,而是通过孩子们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战争中的点点滴滴。从在 “天马号” 列车车厢里的艰难求生,到滚铁环时短暂的快乐,再到魔术表演带来的对未来的憧憬,孩子们的纯真、团结与智慧跃然纸上。简平运用倒叙和时间穿插的手法,将主人公绍承的童年与少年记忆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从对上学的美好向往,到因战争失去家园和亲人的巨大痛苦。在绍承一行流浪儿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上海北站火车站的混乱、宝山路昔日辉煌的消逝以及东方图书馆的倒塌,也看到了在战火中依然绽放的人性光芒 —— 魔术师小姐姐的出现,为孩子们黑暗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温暖与希望。
铭记消逝的上海,传承文化根脉
小说中的地理空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简平通过对上海旧日地名的深入挖掘,让那些已经从地图上消失的街区和场所重新焕发生机。宝山路等曾经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在他的笔下再次鲜活起来,勾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这部作品不仅是一个关于战争与儿童的故事,更是一次对失落的上海记忆的 “寻根” 之旅。简平将历史文献、报刊广告与虚构情节巧妙融合,使小说成为一部生动的老上海 “小百科全书”,提醒着读者铭记那段历史,传承文化的根脉。
《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以其饱满的情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丰富的想象力,生动诠释了抗战岁月中儿童的生存智慧与坚韧精神。它是上海儿童文学在这一特殊历史节点上的重要成果,也是对那段不可忘却历史的深情致敬,必将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记。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