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 件国宝揭开殷商密码!首博特展重现 3000 年王朝风云

当 “小猪佩奇” 造型的陶鬲跨越三千年憨态依旧,当妇好鸮尊的神秘纹路诉说着商代女战神的传奇,一场解码殷商文明的时空之旅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震撼启程。近日,备受瞩目的 “看・见殷商” 展盛大开幕,28 家文博单位珍藏的 338 件(套)甲骨、青铜、玉器等文物齐聚一堂,以实物为笔、以历史为墨,在首都画卷上勾勒出殷商王朝的辉煌图景,成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探索盛宴。

步入展厅,殷墟出土的小陶人率先抓住观众目光。这个仅 7.5 厘米高的残件,宽面凸眼、粗颈刻 “子”,写实的面容让三千年前殷商先民的样貌首次具象化。策展人高红清介绍,此次展览以 “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 四大篇章为脉络,不仅全景呈现商代生产、生活与精神世界,更通过 8 处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成果,揭开诸多鲜为人知的文明密码。

青铜重器展区堪称 “顶流” 云集。妇好墓出土的一对青铜鸮尊时隔多年再度聚首,站立的猫头鹰造型威严,云雷纹、羽翎纹等 “三层花” 装饰技法尽显商代工匠巧思,无声诉说着这位 “商代女战神” 的显赫地位;亚长墓中象征军事权力的 7 柄铜钺集体亮相,其中牛尊上 26 个动物纹饰繁而不乱,以细密云雷纹为底,将商代青铜艺术推向巅峰。而被网友戏称为 “3000 年前小猪佩奇” 的陶鬲形猪首盖盉,憨态可掬的造型下,实则暗藏温酒机关,加热后的美酒从猪嘴流出,让人惊叹古人的生活智慧。

展览更以文物为坐标,勾勒出殷商文明的辐射版图。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的提梁三足铜盉,见证中原与北方草原的文化交融;山西石楼龙形觥上罕见的鳄鱼纹,彰显地方方国特色;湖北盘龙城的大玉璧、江西新干的青铜胄……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如同散落的拼图,共同还原出商王朝东至大海、西抵关中、南跨长江、北达长城的壮阔疆域。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巧妙搭建古今对话桥梁。在甲骨文展区,一片习刻甲骨揭开商代 “书法课堂” 的神秘面纱 —— 初学者在废弃甲骨上反复练习占卜术语,这些珍贵的 “练字板” 成为研究文字教育的关键实证。而与热门电影《哪吒 2》联动的 “彩蛋” 展区更是惊喜十足:结界兽的造型灵感源自三星堆青铜头像,东海龙王的龙牙刀与殷墟玉刀如出一辙,让观众在熟悉的影视元素中,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为让古老文明 “活” 起来,首都博物馆打造 “甲骨风云” 虚拟现实空间,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并推出沉浸演艺、研学活动等多元体验。当观众戴上 VR 设备,仿佛穿越回殷墟卜辞刻写现场;触摸文创产品上的青铜纹样,三千年前的艺术魅力跃然指尖。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不仅是对殷商历史的深度解读,更是对中华文脉的生动传承,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国宝的凝视中,感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