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燕园的祝福跨越千里抵达江湾,当珠江之畔的情谊与黄浦江潮遥相呼应,复旦大学 120 周年校庆,早已超越了一所高校的庆典范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精神共鸣的生动写照。北大 “南北共济” 的期许、中大 “鸭旦连心” 的告白,让这场校庆不再只是校友欢聚的节日,更化作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一次对高等教育使命的集体叩问。

复旦大学建校 120 周年之际,来自全国高校的祝福如潮水般涌来。北京大学以 “江湾燕园里,岁月共峥嵘” 诉说两校渊源,中山大学用 “1400 公里的遥遥相望,阻断不了‘鸭旦’的心心相连” 传递深厚情谊。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些真挚的祝福打破了排名与学科比拼的桎梏,彰显出中国高校 “目标一致、携手同行” 的精神内核。
我国重视高等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战略需求。正如北大祝福语中的 “南北共济”、中大话语里 “长江珠江绵延一方” 所表达的,不同高校虽各具特色,却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良性互动,正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动力。
校庆的意义,远不止于时间节点的纪念。以复旦为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的校训与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的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心中有着多元解读。当下,文科 “老根” 需发新枝以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理工科同学离不开人文情怀,文科学生也需具备科学精神。校庆成为了不同观点、思想碰撞的平台,校友们在此交流对话,推动大学精神的迭代更新,赋予其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从 60 后到 00 后,各年代的复旦毕业生共同关注母校发展,在思想的交融中完成精神的传承与蜕变。这场校庆,不仅擦亮了复旦的品牌,更助推了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当校庆的喧嚣散去,复旦又将带着全新的精神风貌,迈向新的征程。
而复旦大学的校庆,也是中国高校发展的缩影。在一次次校庆的交流对话中,中国高校不断凝聚共识、砥砺前行,书写着高等教育的崭新篇章,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指引成长方向。从复旦 120 周年校庆这场精神对话场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风华正茂,更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