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市场的风云变幻中,饮料行业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下半场的号角已然吹响。当市场的浪潮褪去,一些企业在汹涌波涛中艰难挣扎,而另一些企业却能在暗流涌动中逆流而上,实现令人瞩目的增长。那么,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逆势增长究竟靠什么?答案或许就隐藏在那些成功企业的发展轨迹之中。

2025 年中期,饮料巨头们的成绩单陆续出炉,成绩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农夫山泉延续着高增长的态势,凭借爆款产品东方树叶的强劲拉动,茶饮收入首次超越包装水,成为企业增长的新引擎。上半年,农夫山泉营收同比增长 15.6% 至 256.22 亿元,净利润增长 22.1% 至 76.22 亿元,毛利率更是提升至 60% 以上,远超市场预期。与此同时,东鹏饮料也在半年内强势跨入百亿营收俱乐部,收入同比大增 36.37% 至 107.37 亿元,净利润增长 37.22% 至 23.75 亿元,其能量饮料基本盘稳固,电解质水更是跑出了 “第二条曲线”。统一企业中国的饮料业务同样表现不俗,同比稳增 7.6%,茶饮料成为主要增长驱动力。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在这场竞赛中斩获佳绩。华润饮料收入和利润分别下滑近两成和三成,康师傅控股饮品业务整体收入下滑,主力品类茶饮料受无糖茶冲击表现不佳。这种业绩的显著分化,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消费趋势和行业增长逻辑的深刻变化。
在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中,产品创新成为企业突出重围的关键利刃。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觉醒,健康化与功能化的消费趋势正重塑着饮料市场的竞争格局。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多年来坚守 “0 糖、0 卡、0 脂、0 香精、0 防腐剂”,终于在 2025 年迎来爆发,推动茶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9.7%,突破 100 亿大关,并首次超过包装水,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板块。反观康师傅,由于仍深耕有糖茶领域,无糖茶市占率不足 5%,未能及时顺应 “零糖零卡” 的消费潮流,茶饮收入同比下滑超过 6%。同样,在功能饮品领域,东鹏饮料的电解质水 “补水啦” 营收同比暴增 214%,成功将专业补给产品转化为大众日常健康饮品,营收占比从 6.05% 跃升至 13.91%,成为企业的重要支柱。
除了产品创新,第二增长曲线的成功孵化也成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空间的关键因素。在饮料这个成熟市场,传统品类增长天花板逐渐显现,能否开辟新的增长点至关重要。东鹏饮料通过 “1 + 6” 多品类战略,在能量饮料之外成功培育出电解质水大单品,展现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执行能力。农夫山泉则构建 “茶饮 + 水饮” 双核心结构,降低对单一品类的依赖,同时积极涉足冰品赛道,开拓新消费场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润饮料被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饮料业务收入占比仅 10.3%,难以抵消核心水业务下滑带来的压力,在价格战中显得尤为脆弱。统一企业中国饮品板块增速逐年放缓,老牌巨头在创新上的滞后,正不断削弱其应对消费环境变化的能力。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运营能力也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东鹏饮料借助 “五码合一” 技术搭建数字化营销体系,打通消费者、门店和经销商数据流,实现精准动销监控和费用投放。尽管上半年投入大规模返利补贴,未兑付的实物和现金返利合计达 30 亿元,但毛利率却比去年同期增加 3.21 个百分点,颠覆了传统快消行业 “促销必损毛利” 的认知,彰显了数字化运营的强大效能。而那些仍依赖传统折扣和渠道投放的企业,不仅成本居高不下,效果也差强人意,华润饮料在盈利预警中提及的 “策略性营销资源投入” 和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促销投入增加”,正是这种困境的真实写照。
在价格战与消费趋势快速演变的当下,饮料行业的投资逻辑愈发聚焦长期确定性。一方面,企业需在复杂竞争环境中保持健康毛利率和现金流,营收增长质量和盈利稳定性比短期市场份额扩张更具价值。另一方面,新消费趋势正朝着更深入、更细分方向发展,从 “健康一点” 迈向 “健康 + 功能”,赋予饮料更多附加值。天然果汁、发酵饮品、植物基饮料等细分品类蕴含巨大潜力,有望诞生新爆款。投资者应关注两类企业:一是像农夫山泉和东鹏特饮这样,已建立强大品牌护城河并实现多品类布局的公司,它们具备强大渠道掌控力、品牌运作经验和持续创新能力,能快速响应新趋势并实现规模化;二是在某一细分赛道具有独特优势,掌握稀缺供应链资源或拥有极高用户粘性的特色型企业,其确定性源于场景粘性和分销深度。
饮料行业下半场,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从渠道为王转向产品为王,从营销驱动转向数字化驱动。那些能够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变化、构建极致运营效率并保持持续创新迭代的企业,将在这场变革中构筑起长期竞争优势,实现逆势增长。而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企业,其护城河将逐渐瓦解,被市场的浪潮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