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月”启幕:科学家揭秘科普的”三重境界”——使命感、价值感与幸福感如何共生?》​​

​”当‘天问一号’登陆火星的新闻刷屏时,评论区挤满‘火箭为啥能竖着飞’‘火星土壤能种土豆吗’的好奇提问;当诺贝尔奖揭晓,公众急切追问‘量子纠缠和我手机信号有啥关系’——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科普工作者最幸福的时刻。”2025年9月,随着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亮在接受光明网专访时,用一组生动的案例勾勒出当代科普的立体图景。在他看来,科普不仅是知识的搬运,更是一场科学家与公众跨越认知鸿沟的双向奔赴,其中蕴含的使命感、价值感与幸福感,正成为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坐标。


一、使命感:科学史里的”隐藏剧本”​
“很多人以为科学家只埋头实验室,但科学史研究者天生是‘故事捕手’。”李亮以研究明代《天工开物》为例,揭示了科普的深层动力——科学结论从来不是凭空降临的”答案”,而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反复抛球的试错、屠呦呦团队筛选2000余个古方的坚持。他打了个比方:”课本里的牛顿定律像压缩包,而科普要做的,是帮公众解压出背后的‘思考过程’。”这种将科学还原为”人性探索史”的使命,让科普成为连接实验室与人间烟火的桥梁。


二、价值感:科研与科普的”双向赋能”​
“总有人问,搞科研哪有时间做科普?”李亮笑着展示他的”跨界笔记”:在研究古代天文仪器时,一段关于浑天仪齿轮结构的史料,既成为学术论文的注脚,也化作科普文章里”中国古人如何给星空计时”的爆款选题。他提出”科研边角料理论”:论文中删减的实验趣闻、跨文明技术传播的曲折细节,往往是公众最感兴趣的”科学彩蛋”。更意外的是,为把量子力学讲明白,他不得不重新梳理知识框架,反而催生了新的研究灵感。”科普不是科研的副产品,而是思维的‘健身房’。”


三、幸福感:当知识遇见”啊哈时刻”​
科普的价值如何量化?李亮的答案藏在读者的反馈里:”有中学生因我的文章报考天文系,有退休工程师留言说终于听懂了相对论。”他将科普创作比作酿酒:”科研成果是醇厚的原浆,但要让大众品出滋味,需掌握‘叙事温度’‘比喻精度’‘通俗底线’三重火候。”比如解释黑洞,与其堆砌公式,不如比喻成”宇宙中的吸尘器,连光都无法逃脱”;讲述张衡地动仪,要回归汉代”以酒樽测地震”的历史语境,而非简单贴上”古代黑科技”标签。这种在严谨与生动间走钢丝的智慧,让每一次知识传递都成为一场小型启蒙运动。


​【时代命题】​
首个”全国科普月”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科学普及从”节日性号召”迈向”常态化战略”。正如李亮所言:”当科学家走出论文丛林,在咖啡馆里讲伽利略的故事,在直播间拆解嫦娥五号的月壤样本,我们不仅在传递知识,更在播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场始于使命感的科普实践,终将在公众心中长出理解科学的参天大树——那里既有对真理的敬畏,也有对未知的勇气,这正是科普给予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