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孩子的隐痛:为何“好欺负”成他们的标签?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懂事、顾全大局的孩子总是备受赞誉,他们就像温暖的小太阳,时刻为他人着想,用自己的温柔和体谅维护着周围人际关系的和谐。然而,前段时间参加的一场聚会,却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懂事孩子”背后不为人知的隐痛——他们往往成为了人群中“最好欺负”的存在。

聚会上,两位中学家长的对话令人深思。A家长说儿子不想当班干部了,原因是有同学故意把值日表改成他的名字,他不敢改回来,即便A家长提议找老师,孩子也拒绝了,担心在班里抬不起头。这并非个例,前阵子刷到的帖子也指出,如今中学生群体里,那些被评价为“稳重”“顾全大局”的孩子最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

朋友老周的儿子小航,就是老师眼中“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上学期,有同学借走他的竞赛笔记不仅不还,还在上面乱涂乱画,小航只是默默拿回笔记擦掉痕迹,连句重话都没说。当老周气不过询问时,小航表示怕和同学吵起来显得自己小气,也不想搞得两人不愉快。一所私立中学的调研显示,在遭遇校园冲突时,68%的高中生会选择“忍一忍”,“怕被孤立”“不想破坏人际关系”是主要原因。这些孩子就像揣着一把“体面”的尺子,时刻丈量自己的言行。被起侮辱性绰号时,他们觉得较真就输了;被故意排挤时,他们劝自己主动示好就行;被借走东西不还时,他们安慰自己别显得吝啬。心理学上的“高自我监控者”特质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过度在意他人评价,习惯用别人的标准约束自己,宁愿委屈自己,也要维持“完美”的形象。

孩子们的“不敢”,往往藏着对后果的想象。演员高寒曾说起中学时穿假名牌鞋被取笑的经历,而现实中,学生小宇被高年级学生堵在楼梯间要钱,明明气愤却不敢反抗,他担心反抗会遭到更严重的报复,担心告诉老师会被说打小报告,担心向老师求助后会被同学们贴上不好相处的标签。电视剧《少年法庭》里说:“青少年的世界里,人际关系的压力比成年人想象的重得多。”他们对被排斥的恐惧,远超对被欺负的愤怒。

做家长的,应该及时自省,告诉孩子成长的真谛是既能体面待人,也能体面地维护自己。当孩子面对让人不舒服的境况时,给孩子列一张“应对清单”,让他们知道每种情况都有解决办法,心中的恐惧就会少很多。

给孩子兜好底,比叫他们别惹事更重要。真正的兜底,是帮孩子建立起心理支点,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比“体面”更重要,可以说“不”且不用找理由,就算搞砸了,父母也在。同时,帮孩子理清冲突后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朋友不会让他们为难。而父母的“维护”要有分寸,恰如其分的守护,能让孩子既不丢温柔,也不失锋芒。

懂事孩子不应成为“好欺负”的代名词。他们有了不必硬抗的底气,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勇敢生长,安心做自己,走得更稳、更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