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蕉,多数人想到的是香甜软糯的口感,可对演员霍思燕来说,它却是 “致命过敏原”—— 别说吃,哪怕看到、闻到,甚至听到 “香蕉” 二字,她都会流鼻涕、无法呼吸,脸涨得通红,像中毒般难受。这并非生理过敏,而是藏在心底 20 多年的创伤:19 岁那年,她赶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推开门看到的,是母亲的遗像和遗像前的一把香蕉。从此,香蕉与母亲的离世牢牢绑定,成为她无法触碰的 “心理伤疤”,也让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这个陌生的名词,走进了大众视野。原来,有些伤痛从不是 “时间久了就好了”,而是会像隐形的刺,在不经意间扎得人遍体鳞伤。

PTSD 并非个例,它常发生在经历或目睹重大创伤事件(如亲人离世、暴力伤害、自然灾害、战争等)后,约 10% 的创伤经历者会受其困扰,且症状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其典型表现可概括为四类,每一种都在慢慢吞噬患者的生活。第一类是 “闯入性再体验”:创伤记忆会不受控制地反复出现,可能是白天突然闪回的画面,也可能是夜晚挥之不去的噩梦。就像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的士兵,拍桌子的声响、闪光灯的亮光,都能让他们瞬间回到战火纷飞的战场,陷入极度恐惧;有的患者甚至因害怕做噩梦而不敢入睡,长期被失眠折磨,严重时还会出现攻击、自伤等极端行为。
第二类是 “回避模式”:患者会拼命逃离与创伤相关的一切 —— 场所、物体、想法,试图用逃避掩盖痛苦。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的贺顿,因童年时弟弟溺水身亡,从此不敢靠近河流、游泳池,哪怕看到水都会紧张到昏厥;还有人因曾遭遇校园霸凌,拒绝再去类似学校的建筑,甚至不敢和陌生人说话。这种回避看似能暂时缓解恐惧,实则会强化 “创伤 = 危险” 的认知,让患者越来越封闭,彻底脱离正常生活。
第三类是 “认知与情绪的改变”:创伤会扭曲患者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可能觉得 “自己不配被爱”“世界很危险”,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活得像 “行尸走肉”。电影《从心开始》里的查理,在 9・11 事件中失去妻子和孩子后,辞掉工作、断绝社交,整天重复翻修女儿生前想重装的厨房,把自己困在过去的时光里,连 “活着的意义” 都想不明白。这种长期的负面情绪,会让患者陷入孤独与绝望,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第四类是 “持续的应激反应”:患者会变得异常敏感,像惊弓之鸟般对周围环境高度警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强烈反应 —— 容易易怒、冲动,甚至做出冒险行为。他们的神经长期紧绷,哪怕没有实际危险,也始终处于 “战斗或逃跑” 的状态,时间久了,身心都会被耗尽,无法正常工作、生活。
很多人以为 “时间能治愈一切”,可对 PTSD 患者来说,时间只会让创伤被暂时掩盖,不会真正消失。幸运的是,如今已有成熟的治疗方法能帮他们走出阴影。心理治疗是核心,其中认知疗法能帮患者重建对创伤的正确认知,减少自责、愧疚等负面情绪;暴露疗法则需在安全的环境中,让患者逐步面对创伤相关的事物,重新掌控对创伤的反应 —— 就像《从心开始》里的查理,在好友的陪伴下,终于敢开口讲述逝去的家人,那一刻,他心底的伤口才真正开始愈合。必要时,药物治疗也能辅助缓解焦虑、抑郁等症状,为心理治疗打下基础。
创伤虽然无法逆转,但创伤带来的痛苦可以被改写。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看见这些 “隐形的伤疤”——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反复闪回创伤、过度回避、情绪低落等信号,别再说 “别想太多”“时间会好的”,而是给予他们理解与陪伴,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如果自己正被 PTSD 困扰,也别独自承受,及时求助才是勇敢的选择。毕竟,真正的治愈不是忘记创伤,而是学会与过去和解,让人生重新拥有向前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