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月特别对话:科技史如何打破 “道器壁垒”,让科普从 “传识” 升维 “成智”

2025 年 9 月,我国首个 “全国科普月” 正如火如荼开展,当大众期待从科普中获取前沿知识时,一场关于 “科普本质” 的深度探讨正在悄然升温。在高能物理学术会议的报告厅内,一位院士的开场打破常规 —— 他未急于展示实验数据,而是回溯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梳理该领域理论突破的历史脉络。这一幕,让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志会陷入深思:在科技飞速迭代的当下,为何顶尖科学家仍需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作为长期深耕科技史研究与科普实践的学者,他用一系列探索给出答案:让科技史成为连接科学 “道” 与 “器” 的桥梁,方能让科普突破简单的知识搬运,直抵科学内核与人文温度。

在张志会看来,中国古代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的智慧,恰是解读科学发展的关键钥匙。“道” 是科学思想的灵魂,涵盖理论范式与科学精神;“器” 是科学实践的载体,包括实验设备与技术工具。纵观全球科技史,二者从来相辅相成 —— 没有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探索,牛顿难提万有引力理论;若没有望远镜的发明,伽利略也无法为日心说找到关键证据。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曾言 “实验与理论矛盾时,知识才能突破”,正是对 “道器共生” 的生动诠释。

这份认知,源于张志会对中国空间科学史的深度研究。通过访谈院士、项目首席专家,他还原了中国太阳物理学的崛起之路:20 世纪 50 年代,老一辈科学家凭借对 “道” 的深刻把握,在设备匮乏的困境中设计实验方案;改革开放后,随着大型观测设备等 “器” 的落地,学科才实现跨越式发展,直至如今开展多项空间太阳探测任务。“我常给天文研究所的青年科研人员讲这段历史,就是希望他们从脉络中理解当下的研究方向,避免重复探索。” 张志会说,这种面向科研工作者的 “科技史科普”,已成为他实践中的重要方向。

而在面向公众的科普中,张志会更注重让科技史 “见人见情”。他曾走访欧洲核子中心 LHC、贵州 “中国天眼”、东莞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基地,用口述史、档案研究等方式,挖掘设备背后的人文故事。年过九旬的中科院院士俞鸿儒,曾在简陋实验室里指导团队建成高超声速复现激波风洞,回忆过往时眼中闪烁的科学热情,让张志会深受触动。“这些鲜活的‘人’,让科学之‘道’有了温度,让科学之‘器’有了灵魂。” 他多次通过文章、报告分享这些故事,让公众看到科学不仅是冰冷的公式,更是一代代科研者的执着与坚守。

在三峡工程博物馆的一次科普活动中,张志会为边疆孩子讲述的故事,更是诠释了科普的深层价值。他没有罗列 “全球最大装机容量” 等技术参数,而是从 1919 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三峡设想讲起,串联起抗战时期的勘测、新中国成立后的论证迭代。当孩子们听到跨越百年的科学坚守时,眼中不仅有对超级工程的惊叹,更有对理性与担当精神的感知。“那一刻我明白,科普的真正价值,是挖掘知识背后的人文之光。”

如今,在全国科普月的热潮中,张志会仍在践行着科技史工作者的使命。他认为,现代科学高度专业化,科技史工作者既是科学发展的记录者,也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能以独特视角打破学科壁垒,让公众理解 “道器相融” 的辩证关系。“科普不应止步于‘传识’,更要‘成智’—— 将零散知识转化为人类共同智慧。” 在他看来,唯有让科技史融入科普,才能让公众真正触摸科学本质,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注入深层力量。编辑分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