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比同龄人矮大半个头,是不是缺钙?”“要不要买增高药试试?” 面对孩子身高发育缓慢的问题,不少家长焦虑之下容易陷入盲目进补、乱用药的误区。近日,在第二十四届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术会议上,江西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医师杨利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儿童矮小并非单一问题,其成因涉及内分泌、遗传、慢性疾病等多重因素,只有先通过科学检查明确类型,再针对性干预,才能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帮孩子抓住身高 “黄金期”。
从临床诊疗经验来看,杨利教授将儿童矮小的常见成因分为四大类,每类问题的干预思路各不相同。第一类是内分泌异常导致的矮小,这也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又以生长激素缺乏和甲状腺功能低下为主。“生长激素是促进骨骼生长的核心‘动力’,如果孩子体内分泌不足,即使营养充足,身高也会停滞不前;而甲状腺激素不仅影响代谢,还会直接干扰骨骼发育,这类孩子往往除了矮小,还可能伴随怕冷、精神差、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杨利解释,针对这类问题,治疗的核心是 “缺啥补啥”—— 生长激素缺乏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则需补充甲状腺激素,且越早干预,身高追赶效果越明显。
第二类是遗传性疾病引发的矮小,最典型的就是特纳综合征(女性)、唐氏综合征等。这类疾病因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缺陷,会从根源上影响生长发育,比如特纳综合征患儿不仅身高增长缓慢,还可能伴随生殖器官发育异常。杨利强调,这类矮小的治疗往往需要 “多管齐下”,除了补充生长激素促进身高,还可能需要联合性激素治疗等方式,改善整体发育状况,且治疗周期通常较长,需要家长和孩子长期坚持。
第三类则与慢性疾病相关,反复哮喘、慢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肠炎、乳糜泻等肠道吸收障碍疾病,甚至长期肾病、肝病等,都会通过影响营养吸收、消耗过多能量或干扰激素平衡,拖慢孩子的生长节奏。“曾有个孩子因为反复哮喘,每年住院 2-3 次,虽然每次都能治愈,但身高始终比同龄人矮 10 厘米左右。” 杨利回忆,后来通过先规范控制哮喘发作,减少肺部损伤,再配合营养补充和生长监测,孩子的身高才逐渐追赶上正常水平。她指出,这类矮小的关键在于 “先治基础病”,只有控制住原发疾病,才能为身高发育扫清障碍。
还有一类特殊情况是 “生长迟缓”,即孩子身高未达到 “矮小” 诊断标准(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 2 个标准差以下),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每年低于 5 厘米)。杨利表示,这类孩子无需急于用药,可通过非药物方式干预:补充维生素 D 和钙,为骨骼发育打下基础;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蛋白质、微量元素摄入均衡;每天坚持 30 分钟以上纵向运动,如跳绳、篮球、摸高等,刺激骨骼生长;同时保证每晚 9 点前入睡,因为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深睡眠时分泌。此外,中医调理和心理疏导也能起到辅助作用,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孩子内分泌。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晚长’,等一等就会赶上,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杨利特别提醒,儿童身高发育的 “窗口期” 有限,骨龄会随年龄增长而闭合,一旦骨龄超过 14 岁(女孩)或 16 岁(男孩),生长空间就会大幅压缩,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她建议,家长应从孩子 3 岁起定期监测身高,每年记录 2-3 次,若发现孩子身高增长明显滞后,或始终处于班级前 30% 偏矮水平,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科就诊,通过骨龄检测、激素水平测定、基因检查等规范项目明确病因。
值得注意的是,生长激素治疗虽已通过大量临床数据验证安全性,但并非 “万能增高药”,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 仅适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特纳综合征等明确医学指征的情况,且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甲状腺功能、血糖等指标,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家长还需综合考量经济条件(治疗费用通常需持续数年)、就医便利性等因素,确保治疗能长期坚持。
“孩子身高发育是一场‘持久战’,科学评估、个性化方案和耐心坚持,缺一不可。” 杨利强调,面对孩子矮小问题,家长既要避免过度焦虑、盲目尝试偏方,也要克服 “等一等” 的侥幸心理,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才能让孩子在成长关键期获得有效助力,实现理想身高。